懦弱者常常害怕機遇,因為他們不習慣迎接挑戰。他們從機遇中看到的是憂患,而在真正的憂患中,他們又看不到機遇。
懦弱者不善衝突,因而他們也害怕刀劍,進攻與防衛的武器在他們的手裏捍衛不了自身。他們當不了凶猛的虎狼,隻願做柔順的羔羊,而且往往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懦弱總是會遭到嘲笑,而遭到嘲笑,懦弱者會變得更加懦弱。
懦弱者經常自憐自卑,他們心中沒有生活的高貴之處。宏圖大誌是他們眼中的浮雲,可望而不可即。
懦弱通常是恐懼的伴侶,恐懼加強懦弱。它們都束縛了人的心靈和手腳。
懦弱常常會品嚐到悲劇的滋味。中國曆史上南唐後主李煜性格懦弱,終於沒能逃脫淪為亡國之君,飲鴆而死的悲慘命運。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地威脅欺壓南唐。鎮海節度使林仁肇有勇有謀,聽聞宋太祖在荊南製造了幾千艘戰艦,便向李後主奏稟,宋太祖目的是圖謀江南。南唐愛國人士獲知此事後,也紛紛向李後主奏請,要求前往荊南秘密焚毀戰艦,破壞宋朝南犯的計劃。可李後主卻膽小怕事,不敢準奏,以致失去防禦宋朝南侵的良機。
後來,南唐國滅,李後主淪為階下囚,其妻小後周常常被召進宋宮,侍奉宋皇,一去就得好多天才能放出來,至於她進宮到底做些什麼,作為丈夫的李後主一直不敢過問。隻是小後周每次從宮裏回來就把門關得緊緊的,一個人躲在屋裏悲悲切切地抽泣。對於這一切,李煜忍氣吞聲,把哀愁、痛苦、恥辱往肚裏咽。實在憋不住時,就寫些詩詞,聊以抒懷。
李煜雖然在詩詞上極有造詣,然而作為一個國君,一個丈夫,他是一個懦夫,是一個失敗者。
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怯懦和畏懼,最幸運的人有時也不免有懦弱膽小、畏縮不前的心理狀態。但如果使它成為一種習慣,它就會成為情緒上的一種疾弊,它使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多慮、猶豫不決,在心中還沒有確定目標之時,已含有恐懼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時便退縮不前,因而影響自我設計目標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麵對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害怕害別人,害怕丟麵子。所以在擇業時,因怯懦,他們常常退避三尺,縮手縮腳,不敢自薦。在用人單位麵前他們唯唯諾諾,不是語無倫次,就是麵紅耳赤、張口結舌。他們謹小慎微,生怕說錯話,害怕回答問題不好而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競爭機遇麵前,由於怯懦,他們常常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以至於敗下陣來,錯失良機,於是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導致自我評價和自信心的下降。
美國最偉大的推銷員弗蘭克說:“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對於膽怯而又猶疑不決的人來說,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正如采珠的人如果被鱷魚嚇住,怎能得到名貴的珍珠?芽事實上,總是擔驚受怕的人,他就不是一個自由的人,他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恐懼、憂慮包圍著,看不到前麵的路,更看不到前方的風景。正如法國著名的文學家蒙田所說:“誰害怕受苦,誰就已經因為害怕而在受苦了。”懦夫怕死,但其實,他早已經不再活著了。
世上沒有任何絕對的事情,懦夫並不注定永遠懦弱,隻要他鼓起勇氣,大膽向困難和逆境宣戰,並付諸行動,便開始成為勇士。正像魯迅所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說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待炬火。”
人生在世,最可恨的就是膽小窩囊地過一輩子,上天既然讓我們降生於世,我們就應當承擔起我們作為人的責任和義務,書寫好那一個大大的“人”字。
失敗隻是暫時的挫折
常聽到許多成功人士說:“我失敗過。”這是英雄式的宣言,是對過去失敗的肯定。
何謂失敗?說得通俗一點,失敗就是:一個策劃的方案,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付諸實施;一個預期的目的,因為時間的耽擱而沒有達到;一種分解的試驗,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生了錯誤,使之無法進行下去;一項緊張的比賽,被對手戰勝。這幾個例子,都可以稱為失敗。
失敗使人沮喪,使人喪失勇氣,嚴重者一蹶不振,這是從消極方麵說。積極方麵,失敗會催人奮起,會激起人更大的決心和能耐,從而實現更加輝煌的成就。
當我們動手去做一件事情,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失誤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至少在某個方麵一定會有失敗之處,畢竟,失敗是進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嚐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要堅持下來,請不要忘記下麵這個取得成功的組合式:
失敗——再做一些努力;
失敗——堅持下去,對自己寬厚些;
失敗——繼續幹,直到成功。
成功者能成功,主要就在於他把失敗當做朋友。失敗可以告訴你,這樣做是錯誤的,下一次需要換一種思路。失敗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它是對你很有幫助的向導,而不是要你退縮的警示。成功者充分認識到,成功之路有如文火燉豬頭,隻能慢慢成熟,而且要以多次錯誤為鋪墊,踏著錯誤的肩膀向上爬。他們明白,犯錯誤是生活當中的正常因子,在犯錯誤時,不能垂頭喪氣。相反,他們從教訓中學到所能汲取的經驗,堅持下去,更加努力地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