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老狐狸處世方圓經(22)(2 / 3)

老狐狸認為,人和人之間是有感情的,與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感情的培養。

水至清則無魚,人不要過於清明

老狐狸認為,水至清則無魚,人不要過於清明。人和人交往,難免會有一些摩擦。在這種時候,需要我們適當裝糊塗,不要太清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清明的人往往過不好是鐵一樣的事實。曆史上有太多太清明的人,最後要麼草草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要麼一輩子都感覺到壓抑而不能伸張。屈原便是個很典型的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和秦國打了一仗,楚國戰敗。自從這一仗後,楚國就一直受到秦國欺壓。這個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懷王想到了可以和齊國再次聯合。秦國的昭襄王知道後,有些害怕,楚國和齊國都是大國,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那麼秦國可能吃不消。這個時候,大臣給昭襄王出了個主意,讓昭襄王寫信非常客氣地約楚懷王到武關,兩國當麵訂立和平盟約。

楚懷王接到信後,陷入了兩難境地。他不敢不去,如果不去的話必然會得罪秦國,但是這一去又不知道能不能回來。於是他召集了群臣來商量這件事情。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跟豺狼沒有什麼區別。我們楚國受到他們的欺騙和壓榨已經不止一次兩次了。如果大王這樣就去的話,肯定會中他們的圈套,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去。”

但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力勸父王去,在他看來,楚國正是因為把秦國當成敵人,所以才死了那麼多人,丟失了那麼多土地。現在秦國主動提出與我們和好,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絕對不應該推辭的。懷王畢竟還是相信兒子的話,於是毫無戒備地去了秦國。

事情果然如屈原所料,懷王一到秦國的武關,就被秦國預先埋伏的人馬斷了後路。見秦昭襄王時,秦昭襄王提出把楚國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懷王始終不肯同意。秦昭襄王十分憤怒,於是把楚懷王軟禁了起來,然後向楚國大臣通牒必須拿土地來贖。

楚國的大臣得知國君被扣押,又不想被秦國所挾製,於是立即把太子推上了王位,立為新君,拒絕給秦國土地。新君即位後,讓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就這樣,懷王在秦國被關押了一年多,吃盡了各種苦頭。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逃出了鹹陽,結果很快又被秦國的軍隊追上。因此,他連氣帶病,沒過多久就死在了秦國。

楚國的百姓知道自己的國君受到秦國如此侮辱,客死他鄉,心中很是不平。而屈原也同樣的氣憤。於是,他力勸新楚王搜羅人才,遠離各種小人。同時還積極主張鼓勵將士,操練兵馬,把國家整頓強大,然後為懷王報仇雪恥。但是這種忠言勸告卻招來了令尹子蘭的仇視。令尹子蘭擔心屈原會將自己當初力勸懷王到秦國的舊事重提,便天天都在新大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

跟所有的小人一樣,他對付屈原的辦法就是對新楚王說屈原經常在背後數落大王,說屈原認為新大王已經忘記了秦國給楚國施加的恥辱,是大不孝;而楚國的大多數大臣都不主張抗秦,是大不忠。楚國現在充斥著這樣不忠不孝的君臣,肯定很快就要亡國了。

新楚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氣憤,他也不去做任何調查,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屈原革了職,然後放逐到湘南。

屈原一片赤膽忠心,心中滿是救國救民的誌向,同時也有富國強民的措施,結果卻是受到奸臣的排擠,十分悲憤。有一天,他在汨羅江邊看到了一個漁父。漁父認識屈原,於是問他作為楚國的大夫為什麼會流落至此。屈原回答說是自己太清醒的緣故。漁父又問他為什麼不能做到隨波逐流,流於世俗。屈原聽了以後很是悲憤地說自己想做到一塵不染。正是因為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地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的一天,他懷中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自殺了。

屈原之所以不容於世,主要是因為他活得太清醒,活得太正氣。過於清醒和正氣的人是不適合在那樣的社會中生存的。他們往往在一些問題上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雖然他們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在決策的時候往往傾向於選擇那些能自我毀滅的意見,因此,屈原的意見未必能夠得到認同。屈原不善於和那些官員溝通,這是知識分子的“通病”,正是這種通病導致了很多知識分子鬱鬱寡歡,懷才不遇。

過於清明的人實際上是值得同情的。因為他們的清明使得他們樹了很多的敵人。這些人對他們不懷好意是顯然的。但是清明的人往往是君子,不願意以同樣的不懷好意對付這些人,因此經常會受到排擠。正如我們所看到,屈原在迫害麵前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原因是他根本就沒有想過,更不用提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手段來對付這些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