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老狐狸處世方圓經(22)(1 / 3)

春秋戰國時期,住在荊山腳下的卞和是個很喜歡尋找好玉的人。這得益於他的家族傳統。卞家世代采玉,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楚國有名的玉匠。卞和每天都跑到山上去采玉,曆盡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采到了一塊很大的璞玉。這塊璞玉外表跟一般普通的石頭沒有多大區別,然而卞和卻憑他的經驗,斷定這塊璞玉是一塊稀世珍寶。

得到這塊璞玉後,卞和特別興奮。他希望能用自己一生的時間來精心加工這塊稀世璞玉,然而他也明白單靠他個人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天下最好的玉匠幫忙才行,然而天下最好的玉匠到哪裏去找呢?卞和想到國王身邊一定有最好的玉匠,於是他抱著璞玉去見楚王。

當時當政的是楚厲王,卞和好不容易見到楚厲王,便斬釘截鐵地對厲王說這璞玉是世間難得,希望楚厲王能讓人盡快將它雕琢出來。厲王半信半疑,立即吩咐玉官來鑒別。

玉官捧著璞玉,很簡單地看了看,便告訴厲王這塊所謂的璞玉隻不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頭,根本就不可能藏著一塊寶玉。厲王聽了以後十分生氣,認為卞和是有意要欺騙他,於是立即命人砍了卞和的左腳。卞和含冤受屈地抱著璞玉回家了。

日子過得很快,一晃七八年就過去了,厲王死了,武王登基。卞和聽說有新王登基,就又產生了一線希望,便抱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還是命玉官來鑒定,然而這次玉官仍然說真的隻是一塊石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武王聽說卞和多年前已經“戲弄”過先王,現在又來“戲弄”自己,很是生氣,於是命人砍了卞和的右腳。

這回卞和更加傷心,幾乎是悲痛欲絕地回到了家鄉。

幾十年過去了,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此時已經沒有了雙腳,再也不能拿著璞玉去見新王了。於是他在荊山下大聲痛哭,哭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後眼淚都哭幹了,血也哭出來了。有一個路人覺得卞和實在太可憐了,便答應將這塊璞玉送到文王那裏去試試。文王看到璞玉,又覺得卞和的故事異常離奇,於是讓人把璞玉打開,結果璞玉一剖開,一塊舉世罕見的寶玉就立即呈現在文王麵前。文王馬上將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以此來報答癡心獻玉的卞和。

之所以說卞和的故事是個悲劇,是因為卞和為了這塊玉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上了。其實卞和是有方法不浪費一生去獻玉的。他前兩次獻玉,國王連打開璞玉的機會都不給卞和,而是聽信了玉官的一麵之詞。試想,如果卞和和那個玉官是好朋友的話,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定然玉官會十分細心地檢查璞玉,也會向國王建議打開璞玉一鑒真偽,隻要璞玉一打開,真相不就大白了嗎?卞和也無須受刖足之苦了。卞和做人的態度絕對正確,但是做事的方法卻需要改正。如果卞和花點心思去和玉官搞好關係,絕對不會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如果卞和不是太相信國君英明無比,也同樣不會有如此結局。

人與人之間是有感情的。其實站在厲王和武王的角度來看,他們也自然會相信玉官的話,畢竟他們和玉官很熟悉,而且宮中的美玉都是他們鑒定的。他們並不知道卞和也是識別璞玉的高手,而是認為卞和來獻玉肯定是為了貪圖富貴,因此他們對卞和不相信也是自然的。這種不相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溝通和了解,如果兩者之間有了比較好的溝通和了解,一切事情做起來就順利得多了。

曆史上,有很多癡人,他們做人很有原則,但做事不知道變通,這些癡人雖然讓整個曆史變得可愛,有血色,但是對他們自己而言,一生都是個悲劇。這些癡人要麼是直言進諫的忠臣,要麼是寧死不降的義士,無論是忠臣也好,義士也罷,這些人的家族都因為他們的忠義之舉而被連累,甚至遭到滅頂之災,這能說不是悲劇嗎?

在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變通,不要太剛太強硬。太剛太強硬的人往往會把事情弄得一發不可收拾。人和人之間是有感情的,做人做事要多與人溝通,多尋求他人的幫助,多聽取人家的建議,要學會把別人當作朋友來交往,要讓別人感覺到自己重要。即使你不齒對方的為人,也不要輕言得罪,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對方是君子,固然不會找你尋仇,給你穿小鞋,但也會慢慢疏遠你;如果對方是小人,那麼他一定會想盡辦法來陷害,因為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曆史上這樣的事情太多,很多人就是因為言語中無意的得罪而導致自己受到陷害,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

要多與人交往,平時就要和別人搞好關係,等到有事情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也好說話;如果平時和別人老死不相往來,等到出了事情之後再尋求別人幫助,那是很難的事情。就像考試一樣,平時不好好讀書,希望到臨考的時候再突擊突擊考個好成績,是很難的。工作做在平時,在危難時自然會受益。

投其所好,不代表喪失原則。如果別人喜歡吃糖,自己硬是給他炒了盤鹹菜,表麵上看自己堅持了原則,實際上是自己不合時宜。給他炒一盤甜菜又有什麼呢?有些不投其所好的人,往往是想凸顯自己。他們在任何場合都不忘記強調自己的獨特性,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這種人是很難親近的。人和人是有感情的,你隻有和別人親近的時候,這種感情才會更加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