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樓(1878~1938)名三元,京劇武生演員,楊派藝術的創始人。楊月樓之子,安徽懷寧人。

楊小樓幼時入小榮椿社學藝,從師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十七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表演。後發憤用功。得義父譚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壽、張淇林、牛鬆山等的指點,並拜俞菊笙為師,技藝漸進。二十四歲搭入寶勝和班,以“小楊猴子”之名露演,名聲漸起。又與譚鑫培同在同慶班,經譚氏獎掖,成為挑大梁的武生演員。二十九歲時入升平署為外學民籍學生,備受慈禧太後賞識。他與譚鑫培、陳德霖、王瑤卿、黃潤甫、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高慶奎、餘叔岩、郝壽臣等人合作,先後組建陶詠、桐馨、中興、崇林、雙勝、永勝等戲班,聲譽鵲起。

楊小樓在當時和梅蘭芳、餘叔岩並稱為“三賢”,成為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藝術特色

楊小樓在藝術上繼承家學,師法俞菊笙、楊隆壽,同時博采眾長,打下武生表演技藝的全麵基礎,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楊派”。楊小樓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風範,咬字清楚真切,間有京音,行腔樸直無華。唱念注意準確表達角色的感情。從現存的《霸王別姬》《夜奔》《野豬林·結拜》等戲的唱片中,可以領略到他唱念的神韻。楊小樓武打步法準確靈敏,無空招廢式,更能恰當貼切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著力體現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戲文唱”的楊派特點。

演藝生涯

他的長靠戲《長阪坡》《挑滑車》《鐵籠山》,箭衣戲《狀元印》《八大錘》《豔陽樓》,短打戲《連環套》《落馬湖》《安天會》,昆曲戲《林衝夜奔》《寧武關》《麒麟閣》,老生戲《法門寺》《四郎探母》《戰太平》,無一不精。晚期他還排演了《野豬林》《康郎山》等戲。

1933年,同仁堂藥鋪樂家特煩請楊小樓演出《鐵籠山》,地點在吉祥園。

當時台上除有檢場人外,後台個別人可以在台上聽戲。《鐵籠山》開始時,檢場人在下場門一邊靠場麵外側,放了一把空椅子。等到“起霸觀星”時,從下場門內匆匆走出一位身材魁偉、麵形瘦長的便衣人士,在椅子上一坐,看清這個人的麵容,心中為之一振,心想今天甭看戲裏的“薑維”了,先看這位聽戲的“薑維”,就夠過癮的了。原來這位就是當時的名武生孫毓堃,他早就以演《鐵籠山》名重一時了。

孫毓堃是楊小樓的義子,是俞振庭的外甥,故而藝名“小振庭”。他幼時跟俞振庭學武生,身上極有功夫。其母帶他到楊家請楊小樓教他戲,楊不能拒絕,因其母是楊小樓的大師姐。但楊小樓說:“俞五爺(俞振庭)教你的戲,我一字不改。我教你一出俞五爺不唱的戲——《狀元印》。”後來又給他說過《戰宛城》。孫毓堃一直私淑,他的《挑華車》、《連環套》等戲,後來都是按楊派路子演的。

那天孫毓堃在台側一坐,就好像是由他來報幕的,介紹這不一般的《鐵籠山》。他聽楊小樓的《鐵籠山》,不是去看什麼身段、打什麼把子,這些他都會。他是“內行看門道”,看楊小樓的勁頭、台上氣度,提高自己的認識。像孫毓堃這種自覺學戲的精神和做法是很值得借鑒的。

楊小樓的正式拜師弟子共有三人。早年曾收過武淨演員侯海林,另兩位是延玉哲和傅德威,他們當時是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學生。他倆的拜師儀式是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行的,時間是1935年。

楊小樓為了收徒,特在吉祥戲院親演《賈家樓》和《野豬林》兩出戲給延、傅做示範。《賈家樓》是打基礎的傳統武戲,《野豬林》是有創作的新編文戲。這反映了楊的教學思想,要求學生要高標準地打好基礎、高水平地創新、全麵發展、文武皆能。事後楊親自去中華戲校,請校方關心他的弟子延、傅二生的學習。

武生打基礎的戲很多,為什麼楊小樓給延、傅示範《賈家樓》呢?“科班”學生演戲與“大班”演員演戲在格調和火候上是不同的,學生聽老師的戲主要是去學氣度和勁頭。但其中還有一層意思,楊小樓的《賈家樓》是學乃師俞菊笙的,楊授徒選擇此戲,表示不忘其師、不離其宗,使弟子知其所學淵源,懂得俞氏規範。當年俞菊笙在《賈家樓》中有許多創作,包括把子的“一封書”、“打出手”等。俞振庭、孫毓堃、許德義(不勾臉)均擅演此劇中唐璧一角。楊小樓這次演唐璧,不僅示範了扮戲。楊在此戲中穿湘色蟒、硬靠、箭衣、硬紮巾,很適合唐璧戴黲髯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