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慧良(1923~1995),著名京劇武生演員。滿族,祖籍北京,1923年,農曆癸亥年生於江蘇南通海門。1995年2月27日,農曆乙亥年正月廿八日逝世。2004年4月4日安葬在天津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他的紀念碑由黑、紅兩色大理石製成,碑體右上方鑲有厲慧良先生的生前瓷像,紀念碑采用藝術化碑型,超凡脫俗,主碑雕刻成舞台幕布造型,寓意是厲慧良先生永遠活躍在京劇藝術的舞台上。
藝術經曆
厲慧良出身梨園家庭,父厲彥芝是京劇琴師、教師,早年曾在天津演出,母韓鳳奎、姨母韓鳳英都是京劇演員。厲慧良家學淵源,天賦甚佳,他於1930年師從劉曉香在上海練功,1933年從張福通學戲,後又向潘奎祥、趙瑞春、李桂春、產保福、關盛明、沈玉秋、郭三增、敖伯言、羅孝可、錢寶森等學藝,博采眾長,在上海等地演出時被譽為“神童”。厲慧良曾有為《通天犀》投師劉奎官,為《豔陽樓》問藝唐韻笙之梨園佳話。1936年其父開辦厲家童伶班,大哥厲慧斌工銅錘、架子花臉;大妹厲慧敏,擅青衣、花旦、刀馬旦和小生;小妹厲慧蘭,擅演文武老生、老旦和青衣;弟厲慧森演文武醜,被合稱“厲家五虎”,在長江一帶演出,頗有影響。抗戰爆發後,厲家班離滬入川,後在雲、貴、川三省演出,改名為斌良國劇社。這一時期厲慧良以演老生戲為主,武戲為輔,經常演出的劇目有《失街亭》、《空城計》、《11斬馬謖》、《戰太平》、《珠簾寨》、《盜宗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八大錘·斷臂說書》、《失印救火》、《四郎探母》、《賺曆城》、《水簾洞》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由於變聲,改以演武戲為主。建國後,他先後到京、津、滬及山東等地演出。1956年組建天津京劇團,任副團長、團長兼主演。此後多次來上海演出,每來一次,必然轟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排演新編曆史劇《火燒望海樓》,厲慧良成功塑造了馬宏亮的英雄形象。1964年,又到北京演出了《六號門》,受到了獎勵。“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息影劇壇。1985年他複出後第一次應邀來上海,演出於人民大舞台。1993年11月中旬,厲慧良來滬參加“東方雅韻——93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彙演”,於11月18日在人民大舞台演出壓軸戲《豔陽樓》,飾演高登,其精湛技藝引得滿堂喝彩。1995年2月中旬,又一次應邀來滬參加“菊壇精英鬧元宵”大型京劇彙演,於2月14日元宵節在上海商城劇院與景榮慶、張幼麟等合演京劇傳統中極負盛名的功夫戲《戰宛城》,他飾演張繡,他那遵循武老生正宗路數、體現大將風度的表演,博得觀眾連聲叫好。此次演出結束返津不久,於2月27日猝然辭世。
演藝人生
厲慧良在17歲變聲前以演文戲為主,變聲後以武戲為主,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麵精能的演員,尤以武戲的做打更為突出。他基本功紮實,程式嫻熟,注重以武打程式刻畫各種不同人物,善於探索,根據劇情靈活運用程式,以至有所革新,深受稱讚。他在繼承前輩京劇藝術家的優良傳統基礎上,吸取各家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他創造出單腿吊毛、踢鞋上冠、大靠夾鞭、飛腳過人、飛越三桌、椅背倒提、大靠甩盔、飛叉下桌、擰身跨腿、飛腳三越等十項絕技,發展和豐富了武生表演技巧中的高難度內涵,把戲劇情節和人物形象有機結合,增強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一,請假離班觀摩名角演戲
1946年《厲家班》的連台本戲《西遊記》演到“五行山”後,厲慧良暫時無戲,向父親請假半月經武漢、南京到上海去開眼界,主要是為了看蓋叫天的表演。那時蓋叫天正同葉盛章、葉盛蘭昆仲在上海演出。經武漢時他觀摩了李少春、李仲林的好戲,那時李少春已大紅大紫名氣比厲慧良大得多。厲慧良看了李少春的戲後深感李少春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回重慶後把李少春三字寫在紙上貼在床前,每天鼓勵自己,要在藝術上與李二哥爭高下。為什麼厲慧良稱李少春二哥呢?這裏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原來李少春少年時就同厲慧良相識。李少春的父親李桂春(藝名小達子)同厲慧良的父親早年在天津就同台演出過,交誼甚深,小達子當年有“江南活包公”的美稱。厲慧良少年時就向李桂春學過藝。李桂春很看重厲慧良,認為此子悟性高,學戲認真,練功刻苦,將來會比他的兒了李少春還強!可見小達子(李桂春)早年就慧眼識英才。果然厲慧良後來經過勤學苦練,不斷創新,集南北兩派的優點於一身,自成一派,成為京劇武生“厲派”的創始人;而李少春後來也成為一代武生大師;李厲二位都有極高的成就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