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761),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軍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後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悠閑生活。

開元盛世,唐詩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除了李白、杜甫兩大傑出詩人外,同時還出現了一大批具有相當成就的詩人。其中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維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靠母親崔氏撫養成人。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母親的熏陶下,王維與其弟王縉也從小信佛,以至長大成人以後,也常以素食為主,不食葷腥。實際上王維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人稱他是“詩佛”。

王維15歲時和王縉離開了家鄉,在當時的長安和東都洛陽活動。憑藉著自己卓越的才華,很受上流貴族歡迎,經常出入王公、大臣的府地。

王維也常到唐玄宗弟弟岐王李隆範家裏去走動。有一次他看見李隆範家中的牆上掛著一幅奏樂圖,看著看著,不覺麵露微笑。旁人發現以後,問他:“王維,你笑什麼?”

王維回答說:“你看這幅畫上,樂師們在演奏什麼?”

旁邊的人仔細看了一遍回答說“不知道”。便問王維:“你看出其中的什麼啦?”

王維說:“圖中的樂工演奏的是《霓裳曲》,而且是第三疊第一拍。”

李隆範知道後,召集樂師們演奏這首曲子。結果,與王維所說的一模一樣。

從此,李隆範更賞識王維的才能,並視為知交。

經過李隆範的舉薦,王維參加科舉考試,考了個第一名,被馬上授予太樂丞之職。這對王維來說,可說是少年顯達、春風得意了。但是,不久因手下的人不謹慎,私自表演了隻能為皇帝表演的黃獅子舞而受到牽連,貶謫濟州(今山東境內),任司庫參軍。這一挫折,對王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在《被出濟州》詩中,以“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州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等詩句,表現了他的不滿與怨恨。

在濟州期間,王維結交了許多失意文人。從這些人的不幸遭遇中,他開始對社會政治的黑暗有了認識。他發現朝廷在用人方麵,不是看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而是看他出身是否名門望族。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倚仗祖先的功勞,而享受著榮華富貴和種種特權,而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才,卻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以致於埋沒在鄉野田園之中。因此,他認為這很不公平,他在《濟上四賢詠·鄭霍二仙人》一詩中,憤慨揭露那些“翩翩繁華子”,“幸有先人業”,得以“肉食鶩華軒”的庸人,這些不合理的現象,使王維看破紅塵,憤而辭官歸隱了。

但是,王維歸隱不久,張九齡拜相。王維很擁護和支持張九齡的政治主張,因而又取消了隱居的念頭,回到京城,當上右拾遺。不過,王維與張九齡的合作是建立在政治主張一致的基礎上的,與那些個人投靠和培植私黨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好景不長,奸臣李林甫為了專權,向皇上進讒言,把張九齡貶為了地方官。從這以後,李林甫大肆結黨營私,培植個人的政治勢力,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這樣一來王維又開始心灰意懶,準備辭官歸隱。

但是,王維的歸隱並未能馬上付諸實行。皇上派王維帶著朝廷的獎賞去涼州勞軍。

在這次勞軍途中,他初次見到邊塞風光,心中充滿了驚奇與喜悅,即興吟起了《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