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詩人中有兩人的成就達到了詩歌創作的頂峰:一個是登上浪漫主義之巔的“詩仙”李白;一個是登上現實主義之巔的“詩聖”杜甫。

杜甫,字子美,因做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的官職,後人又稱他為“杜工部”。祖輩本是襄陽人,後來遷居到了河南鞏義。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詩人杜審言。杜甫從小受著嚴格的詩書教育,學習非常刻苦。7歲開始學習寫詩,到了14歲,就已經能夠寫出很好的詩了。20歲以後,他曾三次出門遊曆,南到現在的江蘇、浙江一帶,北到河北、山東都有他的足跡。33歲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陽遇見了當時已經是很有名的詩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歲,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這次見麵,給杜甫很大的影響。第二年秋天,他們在山東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長安。

杜甫的家族世代為官,到他這一代就衰落下來了。杜甫很小就有高遠的政治理想,他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期望為國家作一番事業。到長安後,杜甫參加了科舉考試,想通過科考走上仕途,從而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可憐生不逢時,當時朝廷的權相李林甫是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他向皇帝報告說參加考試的人沒有一個稱得上是人才的。並大拍皇帝馬屁,說“野無遺賢”。不得已,杜甫隻好找其他的途徑。後來,杜甫又向達官顯貴呈送自己的詩文,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賞識,找到仕進的階梯,結果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當時朝廷腐敗,政治黑暗,統治階級越來越奢侈腐化,杜甫雖然到處奔走,仍沒有結果,生活越來越艱難。這時,他看到了社會的種種矛盾,思想上也更同情勞苦大眾。

公元755年,杜甫憑著自己的才學,總算謀到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但不幸的是安史之亂馬上爆發了。在叛軍攻陷長安時,杜甫一度成為了戰俘,被關押在長安。不久,杜甫在別人的幫助下,曆盡艱險終於逃了出來。一出來,杜甫馬上打聽到了皇帝的所在,於是衣衫襤褸地趕到了肅宗殿前。這次肅宗讓他做了左拾遺。不久,因為營救已被皇帝罷免的宰相,杜甫惹惱了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麵對如此黑暗的現實,杜甫極為失望,憤而辭掉了官職,帶著家小向西流轉到了成都。在浣花溪旁,杜甫蓋了一座草房,領著妻兒在裏麵居住。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在後來的日子裏,杜甫除受人舉薦做過幾年的參軍外,一直都是顛簸流離地過著日子,相當淒慘,從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我們可見一斑。

半生的流離之苦使杜甫對當時的曆史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統治階級的腐朽,勞動人民的困苦,杜甫都有親身的經曆。在大量的詩作中,杜甫大膽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生活。曆代傳誦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極好描寫。為剿滅叛軍,唐王朝大肆拉夫征兵,使人民群眾遭受了深重的災難,連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在逃亡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這些,並把這些情況寫成《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詩篇。這些詩篇采用了樂府體,通過對話和獨白,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圖畫!老婦的控訴,悲慘淒涼,字字是淚,句句如血。“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的心與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杜甫的詩,在風格上沉雄渾厚,感情真摯,語言錘煉凝重,達到了詩歌藝術上的一個高峰,尤其是他的七律詩更是成為後來人們做詩的典範,影響極為深遠。

杜甫一生隻斷斷續續做過幾年小官,政治生涯也頗為短促,但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時時關心著政治,關心著社會,關心著人民。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後來又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寫道:“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直到他的晚年,也還是不改初衷,“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心情的真實寫照。他的政治理想雖然不能實現,但在他的詩歌中卻有十分真切的反映。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才偉大,才被人們稱讚為“詩史”,他也被人們稱讚為“詩聖”。

杜甫雖然一生潦倒,悲慘地離開了人世,但他對中國詩歌的貢獻卻永遠為後人所稱道。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中,杜甫占著特殊重要的地位。《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開端,中經漢樂府民歌、建安時期、初唐四傑等等,到杜甫時總結並發揚了我國現實主義這一優秀傳統,並把它發展到了古代詩歌現實主義的高峰。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直接引導了中唐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詩歌改良運動,並一直影響到清代。這也就難怪韓愈會感歎“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