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的先祖是太原人,後來遷居到了陝西。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官。白居易的幼年生活很不穩定,為躲避藩鎮割據帶來的戰亂,他和家人到處流離。這一段生活經曆,使自居易能夠有大量機會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痛苦,對社會現狀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很小的時候白居易就酷愛學習,十幾歲就能寫出不少好詩,引得了別人的不少讚揚。為了使自己的詩文有更好的發展,十五歲時白居易帶著自己寫成的詩文到了長安,去向前輩詩人顧況請教。顧況看到白居易這個名字,感覺沒什麼印象,知道是個新手,笑著說了句“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話。可是一打開白居易的詩稿,顧況就被其中的詩文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是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不禁拍案叫絕,感歎地說道:“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居又何難?”顧況馬上把自己發現的這個年輕才俊介紹到了當時京城的詩界,白居易這個名字也開始漸為人們所知曉。

到京城幾年後,白居易考中了進士,經過選拔後走上了仕途。元和年間,他在皇帝身邊作了一個諫官。利用自己接近皇帝的機會,他不斷向皇帝進言,要求改革弊政,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這使他遭到了許多達官顯貴的仇視,在與他們進行鬥爭的同時,白居易寫了大量政治、社會諷諭詩,深刻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無情抨擊貪官汙吏的無恥行徑。所有這些做法,使白居易與朝中的許多官員關係緊張,他們時刻要對他實行報複。公元815年,機會來了。這年,宰相武元衡被刺客刺殺了。許多人都知道這是藩鎮頭領策劃的事件,礙於他們的強橫,都不做聲,主張大事化小。可是白居易對此義憤填膺,不顧自己的身份向皇帝上書要求嚴懲凶手。這時的白居易官居東宮讚善大夫,本沒有上述言事的權利。他的仇敵趁機抓住這一點對他大加攻擊,說他越職言事,是藐視朝廷規矩。無奈白居易人微言輕,被貶到了江州,作了一個司馬。

經過這次變故,白居易深受打擊,政治熱情消沉了許多。後來,他又先後做過杭州、蘇州刺史,在任上大修水利,整頓吏治。據說現在西湖的白堤,就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時主持修建的。白居易為官清廉,了解人民疾苦,處處為人民著想,很受愛戴。到後來,白居易作到了刑部尚書,但那時的他對做官建一番功業似乎已經興趣不大了。

白居易在自己的一生中寫下了不少的詩歌,是唐朝詩壇上作品最多的詩人。就是流傳到現在的詩歌,也有三千多首。白居易曾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諷諭詩。這些諷諭詩,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負一致的,同時也是他的現實主義詩論的實踐。其中《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傑作,真是“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豐富的現實內容。他的諷諭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廣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難。這其中有同情農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歎婦女命運的悲歌,如《上陽白發人》、《後宮詞》等。二是深刻地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白居易認為,詩歌應該反映社會現實,他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白居易所做的大量諷諭詩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人們廣為傳頌。

在感傷詩裏麵,最為人們所知的就是《長恨歌》和《琵琶行》了。《長恨歌》是自居易的代表詩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敘事長詩之一。這首詩的前半部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半部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這樣,詩的主題思想便由批判轉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不過,歌頌和同情中仍暗含諷意。這是一首主題思想具有雙重性的長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後半部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強了該詩的表現力。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敘事水乳交融,也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詩人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托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鬱、憤懣之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古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這首詩敘述層次分明,描寫細致生動,比喻新穎精妙,被曆代文人所稱頌,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白居易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語言的簡潔明白,相傳他每寫完一首詩,都要親自讀給一些不識字的老媽媽去聽,征求她們的意見,看她們能不能聽懂,隻有在她們都聽懂時,白居易才滿意。也正因為這樣,他的詩才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當時就是家喻戶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