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心城區社區建設指標體係研究的靜安模式(1 / 3)

靜安區委、區政府社建辦

麵對社區建設的新一輪發展,要始終保持靜安社區工作的先發優勢,就要積極總結近年來靜安社區建設的實踐經驗,進一步做細、做實街道的各項基礎性工作;固化並推廣靜安社區建設的有效、有益經驗,引領社區建設不斷走向科學化、標準化、體係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課題組建議,進一步強化社區建設的係統性和規範性,立足靜安社區建設的實際,將現有的各類社區建設指標進行整合,充實靜安社區建設的有效做法,形成社區工作的目標引領。將現有各類創建活動的驗收標準作為今後社區工作推進的目標和日常工作的參照體係,由原來的點上強化轉變為有效經驗的麵上推廣。鑒於此,我們對社區建設指標進行了如下研究。

一、關於社區工作的基礎性作用的認識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抓好社會建設,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可以看出,社會建設的關鍵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大量的民生問題集中在基層社會,與群眾的基本利益直接相關。

社區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因此,社會建設要做到有內容、有抓手、有實效,必須要向基層社會下沉,立足於社區的一線。隻有進社區、進小區、進樓組、進家庭,掌握居民需求,了解居民訴求,才能把協調社會利益、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落到實處。當前在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正發生深刻變革,社區在社會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加顯著,承擔的社會管理任務更加繁重,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更加突出,人民群眾對社區服務需求更加迫切。社會管理工作重心在社區、力量源泉在社區、成效要體現在社區。加強新形勢下的社區建設,對於創新社會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密切黨群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調查顯示,居民群眾對靜安社區建設的各項工作有一定了解,同時對社區建設和發展也充滿了期待。其中,社區平安、社區管理、社區服務是居民群眾所關注的重點,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社區建設進程中,進一步強化和提升。居民區建設和黨建工作盡管一級指標居民群眾的關注度稍低,但是二級指標中的文明創建活動、居民區社工站建設等內容,居民群眾還是給予了一定關注,作為社區建設的一個整體,下一階段黨建工作和居民區建設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將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通過調研,我們感到社區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維護社會穩定著力於社區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居民群眾根本利益需求,是一項最基礎、最普遍、最重要的公共服務。新時期下,社區承擔了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靜安區通過社區綜治工作中心建設,加強社區資源整合,優化工作流程,逐漸把社區建設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樞紐,主要體現在:一是居民群眾的服務窗口。社區工作貼近群眾,處在各類矛盾問題發現和化解的前沿,麵對社區平安、穩定等方麵的各類矛盾問題,街道和居委會往往第一時間介入,扮演了為群眾化解矛盾、解疑釋惑、排憂解難的角色,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在實踐中,街道還通過優化服務環境,公開辦事製度,完善工作流程等舉措,有效提高了為民服務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二是信息彙集的樞紐中心。麵對涉及社區安全穩定的各類隱患問題,街道切實發揮聯係群眾廣泛的優勢,動員社區幹部、居民群眾和轄區各方麵力量,對社區內重點治安防控、安全隱患、實有人口、矛盾糾紛、重點人員開展排查,第一時間掌握情況,第一時間處置,保證基層各項綜治維穩措施落到實處。三是工作聯動的指揮平台。麵對轄區內各類綜合管理問題,一方麵有效整合條塊各部門的管理資源,依靠綜治中心的平台,開展協調調度、加強檢查督辦,促進基層維穩合力的形成;另一方麵積極整合工作力量,實現人員力量的合理分配和統籌利用,避免資源的浪費和工作的重複,提升行政效能。

(二)組織公共服務依托於社區

基本公共服務的普及,是解決民生的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以服務和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從社區的角度出發,居民是公共服務最直接的對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群眾對於公共服務的需求更加多元,對於公共服務的品質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各項民生服務工作的提供緊緊依靠著社區,需要社區發揮重要作用。一是服務需求的發現者。服務的需求決定了社區服務的立足點,而了解和發現居民群眾的需求是社區工作的優勢所在。一方麵要熟悉掌握轄區內各類弱勢群體的基本情況和底數,協調推進針對弱勢群體的福利性服務項目能夠惠及每一個有需求的個體;另一方麵要立足有效掌握居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社區有著健全的需求發現網絡,能夠通過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點等載體對居民個性、熱點需求及時進行收集,為提高社區服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奠定基礎。二是服務項目的實施者。一方麵社區有著豐富的服務團隊,依托專業化的服務團隊,根據轄區居民的生活需求,能夠設計有針對性的服務,以項目化的形式,重點滿足轄區內各類突出的民生服務需求;另一方麵社區有著豐富的硬件服務資源,依托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層次構建公共服務網絡,依托公共服務設施,向居民群眾提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政事務受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便民利民和平安保障等服務內容。並能夠通過整合利用資源,將中心服務向小區延伸,將助老助殘、輔導谘詢、社區教育、團體活動、黨員活動融入其中,滿足多層次、多種類的基本服務需求。三是服務完善的推動者。社區聯係群眾最為密切,也最為真實地了解和掌握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在具體實踐中,街道已經將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率、服務項目群眾的參與率和社會公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社區公共服務的重要指標,通過電話回訪、意見卡反饋等手段對社區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滿意率進行跟蹤掌握,及時發現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調整服務項目,並通過績效考核等手段,有效地提高了社區公共服務的效能和服務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