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心城區社區建設指標體係研究的靜安模式2(1 / 3)

二是完善社區平安工作製度建設。建立健全包括定期協商議事製度、事故與傷害監測製度、事故與傷害預防的宣傳教育與培訓製度、安全績效評審製度、文件與資料管理製度在內的社區安全管理製度;建立社區安全健康方麵的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資料庫;廣泛開展社區安全危險源辨識與隱患排查工作,根據社區特點、有關要求及群眾需求,確定社區重點控製的危險源,並根據社區實際情況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結果製定安全目標和計劃;建立並落實社區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製,製定預案,職責明確、流程清晰、製度完善的應急管理工作預案;不斷提高實有人口、實有房屋管理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水平,推進社區信息平台建設,確保各類信息及時更新;健全流動人口管理機製,流動人口發證率和出租房屋備案登記率的不斷提高;建立社區安全檢查和安全狀況告知的工作製度,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社區安全隱患,向居民通報社區安全信息;形成居民區樓道安全整治的長效機製,定期組織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排查,無堆物占用樓層應急通道、消防通道現象,無地下空間、管道井、電表箱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現象,無私自安裝鐵門阻斷消防應急通道現象;健全居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機製,居委會設有人民調解委員會,社區民間糾紛調處成功率達到95%以上,小區屬人民調解範圍內的民事糾紛調解率達100%,調解成功率98%以上,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小區,重大矛盾不出社區;增強信訪接待能力,積極推進基層信訪代理機製;加強社區矛盾排查調處工作,每月開展矛盾排查梳理,對各類不穩定因素,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化解,對重大矛盾糾紛和重點工作對象實行領導包案穩控化解;落實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期間的維穩值班製度,確保信息暢通。

三是夯實社區平安建設基礎工作。社區建有生產、交通、消防、社會治安、家居等方麵的事故與傷害記錄,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實施事故與傷害的監測,資料來源可靠,數據真實,能夠反映事故與傷害發生的原因、後果及分布,事故與傷害能夠按要求及時、如實報告相關主管部門;嚴格執行安全社區檢查計劃,全麵、綜合性安全檢查每年不少於4次;重點針對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和弱勢群體組織實施多種形式的安全促進項目,對各類安全促進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的不符合項,采取了整改措施並對整改結果有驗證、有檢查,形成工作記錄和檔案;社區各類建築消防設施完善,運行維護保養良好,12層以上高層民用住宅增加樓層標誌、安全燈;社區內民防工程應急掩蔽場所及疏散路線有標示標識,指示牌、警報器、民防應急箱有專人管理、維護良好;組織開展防空、防災知識及應急救護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居民自我救助能力,每年組織社區應急疏散逃生演練至少1次;開展社區綜合保險等,提高發生社區意外風險後的善後處置能力;每年定期開展普法教育活動,切實提高群眾依法守法意識;以課堂培訓、文體、互動、演練、知識競賽、張貼、發放宣傳品等形式對居民進行經常性安全教育,普及消防、安全知識,每季度不少於1次;積極開展對社區矯正對象、吸毒人員、刑釋人員幫教,重犯率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加強對社會閑散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服務管理,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把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係,無邪教人員的“四類”案件和事件發生;社區治安秩序穩定,“黃、賭、毒”案件低於全市平均水平,無流氓惡勢力團夥;居民對社區治安滿意率達90%以上,對社區安全滿意率大於60%,居民安全感強。

2.生態社區建設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背景與空間,社區生態和環境的優劣對一個社區而言是最為直觀的名片,也是居民群眾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社區生態環境,既包含了社區基礎設施,美化綠化等方麵的硬件環境,也包括各種社區管理製度與秩序的軟件環境。生態社區建設在提升社區品質,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方麵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衡量指標:環境衛生,環境保護,環境綠化,管理秩序。

(2)指標內容:

一是環境衛生常態優良。強化社區管理綜合平台建設,推行聯合執勤、協同執法的工作機製,街道辦事處有效牽頭各對應設置部門,針對社區管理問題加強聯合執勤,努力確保各類社區管理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社區整潔優美,無“六亂”(亂設攤、亂搭建、亂張貼、亂塗寫、亂晾曬、亂堆放)現象,無流動攤販、散發小廣告等現象;沿街單位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製度落實,無跨門營業、無張貼和懸掛宣傳品或標語現象;戶外廣告、店招店牌、空調掛機等設置有序安全、規範美觀;建築、拆遷等市政工程采取防塵措施,圍牆施工、渣土堆放實施防塵覆蓋、封閉運輸;垃圾箱房布局合理,垃圾桶擺放合理,定時開放,專人管理,垃圾箱房周圍2米內整潔,無衛生死角、無暴露垃圾、無存留垃圾汙水、無亂扔棄物;居民區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分類收集;建築垃圾、餐飲垃圾等密閉運輸,清運及時;居民區垃圾管理科學,白色汙染整治≥80%。

二是環境保護紮實有效。加強社區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宣傳,普及環保知識,提升居民環保意識,開展經常性、群眾性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宣傳教育活動,每年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環保活動不少於3次;切實控製各類汙染源頭,社區內各種汙染物達標排放,聲環境質量達到相應功能的標準要求;對危險廢棄物和醫療物按有關規定作專門處理,無汙染環境事件發生;節水資源利用,社區普遍采用節水器具和設備,管網無跑冒滴漏現象;建設項目和有汙染的營業項目按規定辦理環境審批手續,無露天燒烤、焚燒垃圾、噪聲擾民等現象,各類環境噪聲及飲食業油煙氣等汙染得到有效整治,在新開辦可能產生經營擾民的餐飲等企業前,召開居民聽證會聽取群眾意見;推廣使用有節能、環保標誌產品,公共場所的照明、采暖等設備用節能控製措施,積極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積極組織開展“垃圾減量和分類”專項宣傳實踐活動;社區內采取有效途徑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廢舊物品資源再利用。

三是環境綠化整潔優美。居民區內綠化、美化、淨化程度高,綠化覆蓋率≥30%;樹木花草修剪整齊,無毀綠、侵占綠地、黃土裸露等失管失養現象,古樹和名木得到有效保護;小區內綠化帶內無垃圾、堆物、晾曬等管理問題;廣泛組織綠化誌願者參與到各類愛綠、護綠活動中,積極認建認養綠化和大樹;社區內單位義務綠化盡責率達75%以上。

四是社區管理基礎紮實。建立政府、居民、駐區單位環境協調機製,及時解決環境事務,無突出環境矛盾;居民不養無證犬,養鴿符合有關規定,小區內無飼養加強家畜,按有關規定文明飼養、管理寵物;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社區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社區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服務站提供優質服務,並達到文明站要求;社區0—3歲嬰幼兒早期啟蒙服務點納入標準化建設;廣泛宣傳《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及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政策法規,居民了解本市相關人口計生政策;加強社區道路、綠地、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及時發現並協調維護各類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確保小區街巷道路完好,無坑窪積水,無破損被侵占等現象;道路設施完好,車行道、人行道平整暢通,無坑窪積水,無破損和被侵占等現象;道路標識、隔離護欄、道板、無障礙設施等完好,人行道上公交站亭(牌)、出租車揚招牌、電話亭、非機動車亭、流動廁所、郵筒等設施完好,外觀整潔;停車管理有序,交通標誌線設置合理,規範設置機動車、非機動車畫線停放區域,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類停放有序;排水管暢通無堵塞,雨天排水及時,無人為積水;路燈裝燈、亮燈率100%;集市布局合理,環境整潔,管理有序,投訴處理等日常管理機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