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型社區概念得到廣泛普及
社區的發育,是城市邁向現代社會的必然。對市民而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從對企業和單位的“從一而終”轉向對社區的日益依賴;城市以及中心城區的管理對象也日漸多樣、複雜。而21世紀初以來,隨著社區居民謀求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熱情逐漸高漲,教育功能開始滲透到社區生活領域;社區教育的理念也開始在不間斷的實踐中逐漸清晰、完善。同時,學習型社區的概念也開始得到普及。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代表之一,徐彙區非常注重將基礎教育的優勢不斷地主動向社區延伸,賦予了新時期教育的時代特色。
尤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社區教育“從搖籃到拐杖”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夯實基礎、創建特色”成為全體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近年來,徐彙區實現了社區教育跨越式發展。如2003年年底徐彙區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在區委、區府領導和推動下,逐步形成了以下體製、機製:“一個體係、兩級管理、三級網絡、四項保障”,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主管、社區負責,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體製;“經費統籌、成本分擔、資源共享、合作共建”的社區教育運行機製;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社區教育格局;多層次、全方位、開放式的社區教育網絡;麵向社區居民的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和文化活動平台,創建徐彙社區教育特色品牌,有效整合區域內的各類教育資源,開展麵向社區全體成員的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形成了從搖籃到拐杖的全覆蓋教育,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生活。同時,徐彙社區教育也開始成為社區進一步發育、發展的催化劑,並不斷取得了相應的工作成效和社會成效。
而2008年年初,徐彙區被命名為全國首批社區教育示範區;漕河涇、田林、徐家彙街道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街道,3人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先進個人。之後,我們繼續以“提升內涵、深化品牌、凸顯特色”為發展方針,在社區教育人群覆蓋麵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引領性上大膽實驗、謀求突破,確定了以現代化為目標、以信息化為抓手、形成以“徐彙終身學習網”為平台、以“徐彙市民終身學習卡係統”為標誌的嶄新格局。我們還實施“公共服務一卡通”項目,體現了政府對大眾文化的引導作用,為促進社區和諧穩定、提升居民整體素質,完善學習型城區建設功能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年初徐彙區被評為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社區。同年,康健街道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街道,全區13個街鎮成功創建上海市學習型社區達標單位,其中田林、漕河涇、徐家彙街道被命名為上海市學習型社區。可以說,徐彙社區教育取得了社會和同行公認的良好業績。
二、多樣化社區教育的民生意義
在“十一五”時期,徐彙區的經濟增長繼續獲得喜人的成果,但是,社會轉型也在進行艱苦的探索。社區群眾包括低收入群體,就是在麵對充滿著善意的公共政策時,也往往會有功利性的考慮——如參加某項社區學校的科目會有什麼明顯的受益?不過,我們並不反對現階段的這種功利性,而是從民生角度加以謀劃。
在這方麵,華涇鎮社區教育針對“外來嫂”的培訓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華涇鎮地處徐彙區的城鄉結合處,外省市到華涇來落戶的中青年女性占了很大比重。在外來嫂中有較大部分人員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收入低,特別是麵臨金融危機的衝擊,她們更有許多的問題需要幫助,如自身的素質提高、就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華涇鎮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以學習黃道婆精神為主線,把黃道婆紀念館作為華涇婦女的教育基地,提倡“外來嫂”以黃道婆為榜樣,努力使自己成為“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新一代女性,開展了一係列學習培訓活動。如創辦鉤針和十字繡兩個培訓班,並根據“外來嫂”的具體情況,利用華涇鎮婦女有優秀的手工編織技能等資源優勢,就地取材,聘請誌願者進行免費教學。鎮婦聯、上海女子實驗函授學校和社區學校還聯合舉辦編結提高班,免費為外來嫂和社區婦女培訓,提高編織技藝。而成立“華涇鎮黃道婆編結合作社”,旨在以手工藝編織為紐帶,不僅讓編結社成為凝聚人的場所,也讓編結社產出學習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而在為外來嫂提高就業機會及能力方麵,考慮到外來嫂有的在從事臨時性工作、有的要照顧孩子,華涇鎮就把營業員上崗證班和家政班辦在家門口;培訓時間上則兼顧平時和雙休日相結合。這樣,“外來嫂”通過政府補貼式培訓,即獲得了技能技巧,又獲得了從業證書,也提升了她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