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彙中學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建校,取名徐彙公學,是我國最早按西洋辦學模式創辦的學校,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西學東漸第一校”之稱。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學校的曆任領導和教師們抓住了曆史機遇,發揚奮鬥精神,使得學校蒸蒸日上。2006年莊小鳳校長接任後,傳承創辦伊始就重視課程創新的辦學傳統,堅持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技並重,科學、藝術、人文並舉,學生、教師、學校共榮,家庭、學校、社會共建的課程建設原則,完善了學校的科技、音樂、美術和體育等四大特色課程,創建了生命科學實驗室和一批特色教師工作室,編撰了體現學校蓬勃發展的《多彩發展的生態型學校研究文叢》。而160周年校慶的成功舉行,上海市文明單位的成功創建,又將這所百年老校提升到了一個更新的發展高度。
2011年2月,我接任徐彙中學校長一職,倍感壓力。雖然,我也曾經參加過為期兩年的“優青項目”培訓,組織上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如《轉型性變革背景下校長的文化意識、文化使命、製度智慧》使我對學校文化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教育改革與校長使命》激發起我崗位實踐的熱情;《決策與執行》鼓舞我直麵學校管理的難點;與張人利、劉京海、孫占林等校長的座談,讓我有機會走進他們的學校,親身體驗在實踐中閃光的教育思想;深圳之行又令我在比較中找尋到教育本真的共同語言……所有這些滋養了思想、點燃了激情、推動了實踐。但是,怎樣做好這樣一所學校的校長依然成為我必須直麵的挑戰。履新以來,結合兩年“優青項目”培訓和學習打下的基礎,我認真學習學校曆史,熟悉學校的各項工作,進入課堂了解教學情況,與老師們交流思想……在努力做好“維持”工作(繼續保持學校日常管理運行流暢高效)的同時,我和同事們也在不斷思考學校今後發展的增長點。以下想法,就是我和同事們積極思考的初步成果。
一、利用校史資源,構建具有徐彙特色的德育課程體係
隨著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逐步推進,很多學校積極推進校史館、校史長廊、榮譽室建設,並以此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是,如何利用校史資源,使其更好地為德育服務,尚未見到可供推廣的成果。對此,我們願做先行者。
作為擁有160年曆史的百年名校,徐彙中學蘊藏著豐厚的校史資源和文化資源。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科研團隊的幫助下,學校已對校史作了一次係統的梳理,編成《西學東漸第一校——從徐彙公學到徐彙中學》一書;學校在“崇思樓”旁配以近200米長的“彙學長廊”,立體展示了徐彙中學160年的風雨曆程。學校還在崇思樓一樓辟出近500平方米空間,擴建校史陳列館;自1850到2010年,在徐彙公學及徐彙中學時期曾就讀的學生共計48000餘名,他們的足跡遍布於海內外,活躍在宗教、文化、社會、經濟、科技、藝術、體育、教育等多個領域,現有兩院院士6名。作為上海市德育先進學校、上海市行為規範示範校,徐彙中學擁有一批熱愛德育工作、具有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的生力軍。
在《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結合以上優勢,我們將以德育課題——《傳承“彙學”教育思想》為抓手,並成立學校的二級研究團隊,以五個子課題為具體實施平台,即子課題一:《徐彙中學校史德育課程整體基本框架的研究》;子課題二:《徐彙中學校史與課堂教學結合的相關研究》;子課題三:《徐彙中學起始年級校史德育課程校本教材的開發研究》;子課題四:《徐彙中學校史主題教育活動課程設計的開發研究》;子課題五:《基於徐彙中學校史德育研究性課程的開發研究》。而對於這些課題研究的展開,我們將保持開放性——一方麵充分吸收專家研究的相應成果;另一方麵開展同行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