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年“晨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沈頌理王向陽(1 / 3)

嵊州一中創辦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百年滄桑,世紀風雨,現已成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和“百年百強名校”。在10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師生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晨鍾文化”,文化是學校的血脈,是師生的精神家園。如何成為“晨鍾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弘揚者和發展者?如何運用“晨鍾文化”引領學校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在新的百年成為學校核心競爭力之所在?這是我們持久思考和不懈探索的課題。

“晨鍾”乃“嵊中”諧音,為學校徽記,由來已久,寄寓幽遠。20世紀30年代,當時學校引用杜甫《遊龍門奉先寺》“欲覺聞晨鍾,令人發深省”詩句並作闡發,“今日吾輩之‘覺’,當覺時代發展之迅速,覺人生一世之目標”,辦刊物《晨鍾》,其卷首語雲:“晨鍾既鳴,諸同學聞雞起舞,此其時矣!”激勵師生誌存高遠,發憤圖強,以承薪火之傳,以效綿薄之力,為母校增光。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曆史的積澱,形成了一筆厚重的財富——“晨鍾文化”。

我們在漫長的校史中咀嚼,在厚重的文化積澱裏追尋,繼往開來,在百年華誕的曆史時刻提出了“構建人性化、互動性、開放式、學習型的和諧校園,爭創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有特色的全國名校”的辦學目標,提出“以學校百年文化積澱為依托,站在教育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中設計、規劃學校的發展藍圖。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智力、體力和個性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培養人格發展和身心成長和諧、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兼優、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並重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允許不同基礎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幫助每一個學生成為合格的可持續發展的公民”的辦學理念。

我們認為,天下己任,報國為先,是嵊中人百年不變的信念;科學真理,至善卓越,是嵊中人百年矢誌的追求;勤教樂學,鮮活民主,是嵊中人百年永恒的風景;開拓創新,頑強進取,是嵊中人百年鑄就的品格。我們思考傳統“晨鍾文化”如何與時代精神對接的問題:挖掘學校曆史文化底蘊,在繼承中創新,利用學校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品質,形成新時代的晨鍾精神。

一、“晨鍾文化”的傳統內核

(一)報國

學校的創辦成長、曲折沉浮與祖國的命運休戚相關。20世紀初的舊中國,是一個比較激進的年代,民權、自由、流血、革命、排滿,是當時最新最時髦的詞語。在熱血沸騰的大環境的熏陶下,在改良與革命思想的推動下,新學思潮波及嵊縣,為開發民智,造就俊才,振興中華,我縣士誌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建了嵊縣縣立中學堂,開嵊縣中學教育之先河。

從此以後,我校曆屆校友就承擔起救國救民的曆史責任。如首屆校友辛亥誌士馬逢伯投身革命,功績卓著,孫中山先生為其題詞:“天下為公”、“博愛”。20世紀30年代的“晨鍾”校刊,有當時師生的幾百篇文章,激揚文字,憂國憂民。他們暢抒愛國情,共話報國誌,砥礪救國的實際行動。這一時期,“晨鍾”之聲遍及街巷,遠播山村,大大激勵群眾的愛國心,抗日救亡的鬥誌和情緒如同江潮般洶湧澎湃。現在閱讀這些詩文,如聞往日鍾聲,如見一代熱血青年的精神麵貌。真可謂汗青留丹,光耀千秋,為母校留下的是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資產。

(二)勵誌

研讀校史及不同時期的校訓、校規、校歌,我們都會發現,百年來學校十分重視營造勵氣節、樹正氣、講廉恥的教育氛圍,它激活著嵊中人的生命能量,培育著學校師生的高風亮節。氣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脊梁,勵誌,並不是讓弱者取代另一個人成為強者,而是讓一個弱者能與強者比肩,擁有實力相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勵誌,即是喚醒一個人的內在創造力。惟有從內心深處展開的力量,用心靈體驗總結出的精華,才是一個人真正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

國難當頭時,眾多嵊中學子奔赴抗戰前線,投身革命洪流,以一腔熱血譜寫“晨鍾”精神之歌,尤有“民族號手”任光(《漁光曲》、《中國進行曲》、《抗敵歌》、《打回老家去》等抗戰歌曲創作者)等校友更是愛國、敬業、正直、奮進,以其皎皎誌行熔鑄“晨鍾”精神,為後學懿範,令來者仰止。1936年冬,師生募捐支援綏遠抗日前線,部隊長官傅作義親筆函謝。1943年11月沈賢修老師被日偽拘捕,在獄中寧忍酷刑,拒不答應在縣城舉辦所謂為“大東亞共榮”出力的學校。

(三)勤學

1936年,學校創辦《晨鍾》校刊,在《卷頭語》中寫道:“‘晨鍾’既鳴,諸同學聞雞起舞,此其時矣!”“聞雞起舞”一語,揭示了校刊“晨鍾”的主旨,要求同學們像東晉的祖逖和劉琨那樣刻苦求知,立誌報國。校刊上還有“晨鍾”圖,寥寥幾筆,勾勒出清溪、扁舟、水楊、古城、懸鍾、遠山,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張圖構思精妙,主題鮮明,“晨鍾”、“旭日”,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朝暉奕奕,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意境高遠。

勤奮、刻苦是嵊中人的傳統。早在1956年,嵊中初中部統考成績就名列寧波地區第二;2000年6月在浙江省第四屆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崔佩釵獲女子跳高冠軍;2001年高考徐舒揚獲省文科第1名,另有3人進入省文理科前10名,4人進入前100名;2008年高考有2人進入省文理科前10名,另有4位學生進入省前100名……百年老校培養了3萬多德才兼備的學生,如音樂家任光,我國微生物農藥的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固體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邢球痕,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童曉光,黃土畫派劉文西,哲學家邢賁思等。

“晨鍾文化”可理解為:居安思危的意識,聞雞起舞的勤奮,坦蕩博大的胸懷,堅忍不拔的毅力。報國、礪誌、勤學,百年來,校名多變,校址幾易,然“晨鍾”之徽記不改,精神不減,今校園建築設計、命名亦以“晨鍾”為主題,其殷切之意,可鑒可表,莘莘學子定能銘記此精神,勵誌勤學,自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