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位育中學由師從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家李楚材先生於1943年創立。1956年曾改名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1987年恢複位育中學校名。1998年,位育中學高中部南遷至徐彙區華涇地區位育路1號,同年8月實行初高中脫鉤。風風雨雨之間,她已走過輝煌的68年。半個多世紀以來,位育中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們誌向遠大,全心投身於社會建設,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如原北大校長陳佳洱、原美國柏克萊大學校長田長霖、原複旦大學校長王生洪、申博大使周漢民等。而我十分仰慕的吳啟迪教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長期從事控製理論、控製工程與管理工程專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還有眾多校友捐款為學校建立獎學金,鼓勵那些品學兼優或家境清貧但勤奮求學的學子。他們對學校的支持源於他們對位育的感恩之心,也折射出一代代學子所繼承下的位育“為人與治學並重”的辦學思想。如今,作為上海市著名的市試驗性、示範性、現代化寄宿製高中,位育中學不僅擁有現代化的教學及寄宿設施,更擁有以“教師的敬業精神;校園的和諧環境”著稱的軟實力。這所老牌的上海名校,正在時代的感召下迸發出新的活力。
“位育”校名取自《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句,寓“和諧、發展、生長創造”之意。它象征著位育“致中和”的宏大理想,也將中庸精神與育人很好地結合起來。所謂中庸有“不偏不倚,折中調和”之意,“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則更強調既有條件下的協調性。學校發展的環境在不斷改變,從創立之初的躊躇滿誌,經曆文革變遷,再到改革開放後社會環境日趨多樣化,可以說“位育”精神使學校不斷自省,在每一階段都有新的適應性的發展模式。
20世紀90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全社會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熱情,二期課改背景下的素質教育為人們津津樂道。如何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於1998年搬遷入新校舍的位育中學能真正“脫胎換骨”嗎?中庸思想深入骨髓的位育人能再創佳績嗎?問題就在眼前,要麼停滯不前,要麼思考再思考。可喜的是,在1999年新世紀伊始,學校提出“自主發展”的建設性思想。近年來更將其完善,形成了學生自主發展與教師自主發展的雙自主教育理念。這種全新的有位育特色的教育理念成為了今後一段時期指導學校發展的主流。前所未有的時代浪潮席卷而來,位育立足的土壤已“今非昔比”,這一次位育人相信實踐會檢驗真理。
位育從中庸思想中汲取的不僅是規劃學校發展宏觀藍圖的方法論,還有“為人之道”——不僅之於個人素養的提高,更是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關係良好持續的努力。為此學校提出了“誠懇、謙讓、協作、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的建設。正如許多退休的老教師回憶的那樣:在位育執教的那段日子裏,和同事們一起努力,沒有利益的斤斤計較,隻有為了學生共同合作,分享工作經驗和教訓。或許正是位育教師的以身作則,24小時寄宿、學習在一起的同學們將學校當成了第二個家,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中互相關心,3年的高中生活使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麵對老師的諄諄教導和比一般非寄宿製高中更多的付出,學生們沒有過多浮誇的口頭表達,而是學著體諒和感恩,遞一顆潤喉糖、隨手輕輕關上辦公室的門,師生之間情誼彌堅。在步入社會或進入高等學府後,位育學子依然踐行著這種寬厚的待人之道,將中庸中“不誠無物”的良好品質傳承下去。感念位育的昨天,2009年,當我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走進位育中學,深深體會到,今天的位育繼承下“生長、創造”的校訓,又借鑒國內國際的先進思想加以創新,走出了獨屬於位育的康莊大道。
長久以來,位育一直將“育人為本”作為學校日常工作的核心。近年來,上海市政府結合上海實際提出了“科教興市”、“人才興市”的戰略方針,位育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育人為本”的位育勢必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將自有的理念與服務社會更好地接軌,上文提及雙自主教育理念便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作為學校,生源是客觀、被動的條件,師資則是主觀、可變的因素。在學校的支持下,教師們帶領學生參與競賽,開展試驗性課程的學習,為學校爭得諸多榮譽,也發展了自己的所長。所以位育的教師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又將自己的個性與育人結合,以自身發展促進學校與學生的發展。唯一不變的,正是他們共同的敬業精神。生源方麵,位育離開了舊校舍,迎來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家庭、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的莘莘學子。學校先後成立國際部,與位育體校合作,並於2011年9月正式招收新疆班學生。這是契機,也是挑戰。現在的學生更聰明、更自主,同時也更脆弱、更逆反。如何讓性格、背景迥異的學生們學習在一起,脫離父母的懷抱,接受完全自理的生活方式,學校下足了功夫。一方麵建立切實有效的管理製度;另一方麵帶著完全信任的目光,讓學生參與大比例的管理工作,使學生幹部成長起來,帶動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