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和擴大,上海及周圍地區對國際化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不少家庭希望將來送孩子出國深造,這需要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做準備,滿足國外一流高校對學生語言和文化方麵的要求。但過早將孩子送到異國他鄉生活、學習,除了安全方麵的問題之外,也可能會導致幼童成年後的文化認同問題,很多家庭因此對孩子在上海本地接受國際化教育產生強烈需求。上海正在向著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邁進,培養國際化的本地人才,也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需要。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外各界人士來華工作,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的日益增大,不少外籍家庭開始不滿足國際學校提供的單純的西方教育,而希望孩子能夠更多地理解中國文化並掌握中文。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包校)於2007年由包氏家族捐資創辦,創辦人的願景是融合中西方教育的精髓,為明日中國培養全麵發展、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國際化精英,同時探索和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方式,推動教育改革,讓更多的孩子和更廣泛的社區受益。
一、包校的教育理念
創辦人為學校製定了三項辦學宗旨:發展全人教育,傳承中國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其中全人教育是包校教育的重點。
全人教育:包校注重兒童人生的完整發展,不光是學業卓越,同時也追求學生在人格上、心理上、體格上的均衡發展,以及行為、道德、價值觀的優秀和完美。因為得到全麵和充分的發展的孩子,更能麵對學業和人生的挑戰,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挫折和困難,作出正確的選擇,並更願意為社會和公眾服務。全人教育主張以人的發展為教育的根本目標,認為教育應該承認和尊重人作為個體的價值,超越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實現對完整的人的培養。隻有當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內心滿足、身體健康、生活富於意義的時候,他的存在才會對建設一個和諧進步的社會有貢獻。
包校主張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全麵激發和培養學生潛能,包校校徽設計外圓內方,既是做人的態度和原則,也是包校優質教育的核心。優質的教育在於認知思維、學業成績、創新表達、身體和心智健康之間的平衡發展。在包校,學業居中,是不可變更的“方”,其他的教育內容是“圓”,讓學生不光在學業上取得進步,更在情感心理、道德、體魄、審美、獨立思考、領導力、合作精神、創造力及公共精神等諸方麵都獲得充分發展,即人的整體和全麵發展。這是一種融中西方先進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具有獨創性的新型教育模式。
對全人教育的追求,在包校的教育實踐中,體現在學業上,就是重視經驗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全人教育的理念認為,學習是個體積極地以多種形式和感官能力了解和體驗周圍環境的過程。包校力圖打破學科間的機械分界,以流暢貫穿的跨學科課程安排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現實生活相關,將學習變成有意義的主動探索,解決學習的根本動力問題。包校的科學探索課程(EU課程)一直深受學生的歡迎。該課程將生物、化學、物理、地理、曆史、社會科學各方麵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學生聯係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深入廣泛地了解相關課題。中、英文和數學等課程也相應作出安排,與之呼應和互動。比如EU課程中學習植物時,語言課程上會將相關詞彙納入學習內容,並指導寫作植物生長觀察日記等。校內課外活動時間則會組織學生在屋頂花園親手種植和培育土豆、黃瓜等農作物。
在包校,對一個主題的學習不是割裂的,與生活和實踐無關,相反,是立體多方位的,跟生活息息相關,在滿足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欲望的同時,鼓勵和引導他們去更深入地了解。在包校,讓孩子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比讓孩子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取得高分更重要。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習者視為獨立的、有價值和特性的個體,相信他們的學習潛力,以寬容、尊重的態度對待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個體發展程度。包校還主張全麵看待學生,鼓勵教師尋找、確認學生的長處和優勢然後給予積極的扶助和鼓勵。如一個三年級轉入包校的學生,在原來學校成績不好,表現欠佳,轉入包校後,老師注意到他對植物的興趣,請他加入種植小組,在興趣得到重視和發揮後,這個學生整個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一個開朗、積極、樂觀、善於言談和交流的孩子。
包校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結合中西方課程和教育方式,製定富於挑戰性的課程。包校根據學生實際水準和程度,分班分級,以不同難度和深度的課程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定期考核,根據學生水平對課程進行動態調整。包校重視學業,但不以分數為衡量學生和教師的唯一標準。包校對精英的理解是富於才能,同時具有社會責任感。包校重視自信心、獨立性、領導能力、合作性、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包校不僅確保學生在智力和智能方麵的發展,同時追求在道德、體格、精神、情感、創造性、領導力方麵的完善和健全。體育、音樂和美術是包校全人教育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