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靜安社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胥燕紅(1 / 3)

一、社會管理扁平化的靜安模式

中共靜安區委曾經從理論高度研究過社會建設問題,並對新時期的社區工作從管理走向服務產生了重要影響。社會建設的概念,一般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建設,就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四大建設”之一。狹義的社會建設,則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但不管是哪個定義,社會建設關注的都應當是經濟領域以外的、人民生活方麵的問題。而經濟發展的目的,是要為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服務。但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還隻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必須在繼續發展經濟的同時,做更進一步的努力。尤其在經濟發展以後,如果成果不能轉化為社會的共享、民生的改善,那麼社會的和諧就沒有保障。隻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四個輪子一起轉”,共建共享、和諧發展才會有更好的條件和基礎。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有效應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各類問題和矛盾,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已經成為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基於這些認識,靜安區按照市委對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新要求,圍繞建設“國際靜安”的總目標,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聚焦市場管理、社區管理、平安管理這三大領域,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初步構建了具有靜安特色的社會管理扁平化模式。

第一,在市場管理方麵:政府管理首先要管好的是“秩序”,包括城區的市容環境秩序,也包括各類企事業組織的生產經營秩序。在市場管理上,靜安強調一項工作由一個政府部門牽頭,在一個大平台下,整合其他相關的部門共同推進。如,針對居民投訴較多的餐飲、娛樂行業經營擾民的問題。靜安區成立了由區長擔任組長的執法聯動聯席會議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工商、商務委、環保、城管、食藥監、規土、房管等部門。接到居民舉報投訴後,由相關區領導按照“職能最相近、處理最有利”的原則,確定牽頭部門,協調有關部門一起解決。這一機製啟動後,使不少曾經久拖不決的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第二,在社區管理方麵:基於市裏對街道辦事處的功能定位,靜安區主要做了三件事:停止街道招商,財力由區財政保障;進一步明晰條塊職責,讓街道從大量不該承擔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做好服務民生、維護穩定的工作;改變過去對應區條線部門設置科室的做法,進行了街道管理機製的調整優化,由原來的“八科一室”調整為現在的“五部一室”,由街道黨政副職兼任各部部長,壓縮了管理層級。並連續3年持續投入近6億元,加強街道“三個中心”和居民區公共設施建設。而針對如今市中心居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小修小補無門可投的困難,靜安則創新思路、投入資金,還在每個街道建立“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以優惠價格就近為居民們提供各種便民利民服務,得到了大家的好評。社區管理的另外一塊內容,是加強居民區建設。靜安探索建立了“1+1+X”居民區工作模式:在居民區黨總支領導下,整合業委會、物業公司及其他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各種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共治。

第三,在平安管理方麵:以往,與平安管理有關的部門很多。僅僅從矛盾化解一項來說,可能涉及的部門就有政法委、綜治辦、信訪辦、司法局、街道,等等。但一些矛盾之所以遲遲得不到解決,管理部門力量分散、合力不強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近年來靜安也堅持按照“扁平化”的工作思路來做平安管理工作。如在區層麵,由區委政法委專職副書記來兼任區綜治辦、信訪辦、維穩辦、聯席辦主任。通過這種歸口管理的辦法,全區綜治維穩的各支隊伍、各種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在街道層麵,靜安把街道原有的綜治、信訪、司法、調解等力量,整合建立社區綜治工作中心。由法院、檢察院、派出所、安監、城管、市容等與綜治工作密切相關的條線部門,派人來綜治中心輪流坐班、接訪,直接辦理事項,解決當事人訴求。在此基礎上,繼續下移工作重心,在全區73個居民區全部建立了綜治工作站,在居民樓組、商務樓宇以及轄區企事業單位中,建立了綜治工作點。逐步形成了由綜治工作中心、綜治工作站和綜治工作點組成的工作網絡。這樣一來,不僅條塊力量在綜治中心這一平台上實現了整合,平安管理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各種社會矛盾也能在最基層、第一線,及時發現、盡快解決。

2010年10月,靜安區委以全會形式召開了社會建設大會,討論和審議了靜安區《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的意見(討論稿)》。堅持黨建引領社會建設,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體思路和“高水平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執行,高強度推進,高質量完成”的要求,結合區情實際,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構建並逐步完善社會管理體係、社會服務體係和社會動員體係,初步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建設基本框架,實現靜安社會建設階段性目標任務。

二、靜安社會建設要素的具體實踐

(一)社區(街道)管理機製調整優化

2009年起靜安區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針對社區管理體製機製中的瓶頸問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啟動了社區(街道)管理機製調整優化工作。按照“歸口管理、明晰職責,扁平運作、高效行政”的原則,強化街道“組織公共服務、實施綜合管理、監督專業管理、調動社區資源、指導自治組織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定位。對街道360項條塊工作內容進行歸類合並,采取轉化、簡化、強化和優化的方式,厘清了178項條塊交叉職能。經過“四上四下”的梳理對接,明確轉化街道行政執法類、專業管理類職能11項,移交協管隊伍6支;簡化街道專業服務類、綜合管理類等職能近140項;強化街道平安建設類等職能13項;優化基層自治類等職能14項。通過條塊職能的梳理,理順了條塊關係中長期存在的職責交叉、邊界不清的工作事項,明確各類工作的主體和配合部門,形成了“主體明確,邊界清晰,條塊結合,各司其職”的工作推進格局,使街道的工作職能實現了歸位。另一方麵將街道原先的“八科一室”傳統模式,根據功能定位調整為“五部一室”,即黨群工作部、平安工作部、社區管理工作部、社區服務工作部、人民武裝部和黨政辦公室。內設機構重新調整後,改變街道以往承接各職能部門工作的機構設置模式,由“對上負責”轉為“向下服務”,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通過各社區(街道)分管領導兼任各部部長,減少原科級實職幹部層級的做法,使街道的管理層級扁平化,提高行政效率。

在厘清條塊工作職責,實現歸口管理的基礎上,靜安區進一步強化條塊溝通協作機製,明確條塊資源共享、互相支持的工作銜接機製,形成了《靜安區職能部門和社區(街道)協作流程管理的辦法》,通過溝通、征詢、監督和考核等四項機製對加強條塊之間的協作在製度上予以保障,努力推進行政執法和專業管理工作“到底到邊”。

在居民區建設方麵,努力構建以居民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體、樓組為基礎、其他各種力量為支撐的居民區“1+1+X”工作體係,配齊配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和社工隊伍。靜安區在保障街道財力的同時,提高了居民區工作經費,目前各居委會有辦公經費10萬元、活動經費2萬元、黨建5萬元、幫困金2萬元。

在群眾自治方麵,各街道結合組團式服務,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實現居民群眾自願參與、自主運作和自治管理。目前,不論是石門二路街道的“小小實事惠民生、小小項目顯文明”,還是南京西路街道的“我為文明小區出份力”等活動,都是在廣泛征集居民意見的基礎上,通過落實1—2個居民區惠民項目,充分發揮居民群眾在社區管理中的基礎作用。

在社區創建方麵,各街道創建成功市級文明社區、58個市級文明小區。靜安寺街道成功創建上海市和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全區20個居委會創建成為上海市和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居委會。在隊伍建設方麵,各街道充分發揮指導基層自治的職能,以做實、做強居委會作為居民區建設的重點,選優配強樓組骨幹隊伍,建立基礎數據台賬,明確工作職責和要求,不斷完善樓組工作製度,充分發揮樓組“一長五大員”骨幹隊伍的基礎作用。今年以來,靜安還通過開展爭創“十佳樓組長”、“十佳樓組”活動,積極推廣石門二路街道“一二三四五”樓組工作法,紮實推進基層民主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