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麵貌的角度來看,工程尤其是現代化的工業和城市建設足以使某座城市、某個新區、某個城區變得壯大,上海和上海郊區的變遷就已經證明了這樣的軌跡。而從發展的內涵來看,文化才是一座城市、一個新區或一個城區的靈魂;文化的繁榮可以使城市變得偉大、可以使社會變得和諧、可以使生活變得亮麗。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展開之際,我們關於文化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升華——市場經濟可以促進文化的繁榮,但文化發展本身不等於文化市場的發育;上海需要大劇院、音樂廳、奔馳藝術中心這樣的高檔演藝場所來提升城市的國際品質,同樣也需要社區文化中心、民間文化廣場和民俗文化節目,來豐富城鄉居民的生活品位。如果說“十一五”期間,就業、教育、醫療是上海突出的保障性民生問題,那麼,“十二五”期間,養老、安居、文化則是上海麵臨的發展性民生問題,同樣需要公共財政的積極投入。在今後上海之郊區,改善其麵貌和內涵的要素也不再局限在產業集聚、收入倍增、基建工程等硬指標範疇,公共文化將成為軟力量的象征而助推城區的崛起、社區的繁榮和居民的幸福。當然,一個區域公共文化的發展不是橫空出世的符號,她的根基在於自身的文化底蘊、公眾需求和有效投入。為此,我們選擇“金山石化社區公共文化的發展路徑”作為案例,來加深上述認知。
一、石化社區及其相鄰區域的文化底蘊
鎮海衛、金山衛、威海衛、天津衛,從明代以來就是中國海岸線上著名的四大國防樞紐;分別捍衛著江南、中原和京都的戰略門戶。然而,自戚繼光在鎮海衛、金山衛、威海衛三地成功抵禦倭寇入侵後至新中國建立之前,四大海上國防樞紐就再也沒有發揮過軍事意義上的戰略屏障作用。僅僅在20世紀開始1/3多的時間段裏,天津衛被八國聯軍攻陷、韓複渠棄守威海衛、鎮海衛和金山衛淪陷後不久就發生了南京大屠殺。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結束了近代以來有海無防的屈辱曆史;四大海上國防樞紐皆成為雙擁模範之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以嶄新成就不斷譜寫曆史發展的新篇章。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之後,四地分別崛起了寧波鎮海新城、金山石化新城、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濱海新區;也分別對各自鄰近的區域起著重要的要素集聚作用,其中,金山石化新城更顯文化多樣性。
而如果要追溯開發的曆史,金山石化新城的布局則還要更早一些。一位80後就曾在其博客裏這樣描述他的家鄉:金山整個的陸地是千萬年的地質變化在海與陸地間沉沉浮浮的年輕大陸,是天然地質變化形成的,而由於近幾年金山石化開始被人知道後,造成了金山是填海而來的傳言,其實,填海而來的隻是金山石化。他考證到腳下這塊土地的開發史:在上海石化總廠成立圍堤指揮部的同時,當時的金山縣也成立土方工程指揮部;隨後,金山縣6萬餘民工和少量來自平湖的民工一起,在“衛南灘”開始了艱苦奮戰;1972年12月—1973年7月,圍堤8.4公裏,造地10591畝。1974年元旦開始土建工程,常規土建隊伍8000餘人,高峰時達2萬餘人。同時,金山、鬆江、奉賢、南彙等地組織了“亦工亦農”的建築隊伍1萬餘人;市區則組織街道婦女5000人先後“參戰”。1975年,安裝隊伍7000餘人浩浩蕩蕩進駐工地;1979年1月,上海石化正式投入生產。最後,這位80後得出了結論——是金山和金山的民工為上海石化打下基礎。
上海石化並不等於石化街道,石化社區(街道)位於金山中心城區,東鄰山陽鎮,西與金山衛鎮、浙江省平湖市交界,南瀕杭州灣,北與金山衛鎮、山陽鎮毗連。作為金山區唯一的街道,石化社區(街道)既是區政治、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大型國企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石化地區曆史文化源遠流長,這片土地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陸域之一。6000多年前,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上海地區曆史最為久遠的海岸線也在於此。在石化街道臨潮三村的南側,有一塊石碑,上麵鐫刻著“戚家墩古文化遺址”。這是上海地區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屬“吳越文化戚家墩類型”,被確定為“上海市古文化遺址保護地點”。這裏,有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的古文化遺存。1935年,在此發現了大量的印紋陶片,證明了這塊區域的文化淵源。當然,這一區域和金山其他區域在文化上是互為影響的。
曆史上,楓涇和朱涇就是對金山物質和文化積澱貢獻極大的兩個傳統市鎮。複旦大學教授、曆史學家樊樹誌在其學術專著《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曾經這樣描述清代盛世的繁榮:乾隆時代楓涇鎮的迎神賽會,規模之大,影響方圓百裏,一擲千金,如此豪奢,當然是“廢業耗財”的事。究其原因,就是從康熙到乾隆這百來年,楓涇鎮的棉紡織業與棉布貿易日趨興盛,進入了鼎盛狀態,成為遠近聞名的財富之地,才會出現“舉國若狂,費幾累萬”的侈靡風尚。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另一個棉布業中心朱涇鎮,朱涇鎮是標布的集散中心,鎮上布號多達數百家,其商業繁華的程度,可以和運河山東段的商業城市臨清相媲美。朱涇鎮的風俗侈靡,反映了經濟的高水平發展。當地民間諺語說:“忙做忙,莫忘朱涇賽城隍。”意思是說,無論多麼繁忙,都不應該忘記朱涇鎮的賽城隍活動,那是轟動方圓百裏的盛大狂歡,千萬不能錯過。其花費當然是相當可觀的,《朱涇誌》寫道:“凡村莊盛會最非善事,會中置辦物件,有形之花費,動以累千計,傾動遠近,四處人舟雲集,闔鎮親友盤桓。其無形之花銷更以累萬計。”其他節慶莫不如此。例如五月初五端午,龍舟競渡,有六七艘龍舟參賽。龍舟裝扮豪奢,舟上旗帳各分五色,安裝抬閣,裝扮故事,耗費白銀以萬兩計。又如八月初一東林寺開香市,廟會於集市並舉,一直延續到9月末。等等。而樊樹誌教授描述的兩鎮盛世文化與經濟繁榮情況,反映出以下幾個特點:(1)特別注重營造農曆傳統節日氣氛,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都是萬人空巷的局麵;(2)特別擅長龍舟、環城等水文化節目,且富有創意;(3)如果由民間商會來組織演出和相關活動,不惜耗費巨資,但前提是“商旅文”相結合;(4)群眾參與性廣泛,文化(包括佛事)活動影響傳播性很強而往往超出本地域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