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郊區常住人口快速增長的思考和建議的調研報告奉賢區“市人大代表專題調研”小組(1 / 3)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以人為本,紮紮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係。俞正聲書記在九屆市委十五次全會結束時的講話中指出,“大量外來人口居住在上海所形成的常住居民問題,比上海本身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為尖銳”,“在‘十二五’期間要使公共服務更多地惠及這些常住外來人口”。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已達到2301.91萬人,遠郊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中心城區9.9個百分點。上海人口的快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使上海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0年來,上海的GDP從4771.17億元增加到16872.42億元,上海的地方財政收入從497.96億元增加到2873.58億元,工業總產值從7023.0億元增加到31038.6億元,郊區的工業總產值在其中的占比達到86%。“十一五”期間,上海遠郊的外來常住人口由於產業結構的原因,主要以低端勞動力為主,但在對奉賢稅收結構的分析中得出,50%的稅收是來自外來常住人口比較集中的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另外50%的稅收來源主要是注冊型企業。外來人口推動了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

“十二五”期間,郊區新城建設的人口集聚作用和產業結構調整將使外來人口向郊區流動的趨勢進一步加大。市十三屆人大奉賢代表組和奉賢區人大常委會及有關鎮的部分代表結合郊區實際,以奉賢為例,就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有關社會管理的重要講話和九屆十五次文件精神,對郊區常住人口快速增長的問題作了為時3個月的調研,形成報告如下。

一、奉賢區外來常住人口現狀

(一)數量與結構

據奉賢區“六普”數據公報顯示,奉賢區常住人口為108萬,其中,外來常住人口58萬;3—15歲常住人口9.9萬人,外來常住人口5.2萬人;16—59歲常住人口82.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45.1萬人;60歲以上老人14萬人,外來常住老人1萬人。外來人口的高度年輕化,使奉賢的老齡化水平從21%降為12%。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為12萬人,外來人口5.5萬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為47萬人,外來人口37萬人;具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為30萬人,外來人口13萬人。

流動人口篇

2012年上海民生發展報告

(二)就業與收入

據奉賢人社局提供的數據,在外來58萬人員中,在有工商營業執照企業的從業人員總數為34萬,在從事製造業的人員中,外來勞務工占80%左右。在製造業工作的普通員工和外來管理人員年淨收入一般分別為3萬元和10萬元左右。隨著從事農業的本地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外地務農人員已經成為承擔從事農業勞動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年收入與企業普通員工的收入基本持平。

(三)居住與消費

外來常住人員一般居住在企業的員工宿舍或借住在附近的農舍。在農舍借住的80%是外地務工人員,20%是務農人員。在奉賢的外來常住人口中,租賃房屋的費用主要集中在每月100—500元範圍內,500—1000元的僅占7%。有的務農人員,為了省去租房費用或便於耕作,住在自己承包農地的棚子裏。外來常住人口集中居住的區域周邊環境相對較差。

(四)教育與保障

在奉賢108萬常住人口中,有學齡前和義務製教育年齡段的人口是1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是5.6萬人,隨著義務教育向常住外來人口放開,能夠在公辦幼兒園、小學、初中就讀的學生分別占26%、68%、80%(20%回到原籍讀書)。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外來常住人口子女占全部外來人口子女的56%左右,部分外來常住人口在居住地附近上公辦學校非常困難。外來常住人員基本都有他們戶籍所在地的醫療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福利,醫療費用可以到戶籍地按規定報銷。在城市社區中,支內支邊回滬老人較多,他們都有外地的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對優質的醫療和養老問題非常關注。

(五)融入與犯罪

在城市社區,外來閑散人員成為管理難度最大的問題。大多數閑散人員文化素質偏低,陳規陋習不易改掉,加上法律意識淡薄、社會認同感低、融入社會困難等原因,導致違法犯罪問題日益凸顯。在與農村社區的本地戶籍農民的交流調查中得知,外來住戶一般與本地農民相處良好,比較突出的是土地承包合同中遇到的糾紛導致的治安事件。在奉賢的犯罪記錄中,外來人口接近80%,年齡結構呈現低齡化的發展趨勢。這些14—25歲的違法犯罪人員大多數是以“民工二、三代”為代表的來滬青少年。外來常住人口由於融入困難引發的治安問題成為影響群眾安全感及困擾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

二、“十二五”期間外來常住人口增長情況和結構預測

在外來常住人口數量上,“十二五”期間,根據上海遠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戰略定位,以及新城大型居住社區規劃測算,新城將新增人口30萬,大型企業落戶(如三一重工等)將新增人口2萬。預計到“十二五”末,奉賢的人口將從2010年的108萬增加到140萬,年增長率為5.9%。

在外來常住人口結構上,由於新的社會保障製度實行後,傳統的中小型加工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低,將麵臨淘汰,低端勞動力快速增長的態勢將緩解,但已有外地在滬低端人口離開上海比例不會太高。遠郊新城產城融合的集聚作用,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會使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生產型服務業和商業服務企業等現代服務業進駐遠郊,中高端人才的入住率將逐年遞增。新導入的外來人口中除青壯年人才外,與新城大居配套的保障性住房,可能會遷移部分市中心勞動能力低、收入低和部分比較困難的閑散人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上海遠郊創新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外來人口,上海遠郊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能力、外來常住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工作麵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一)外來常住人口增加與質優價平住房缺乏的矛盾

遠郊作為先進製造業的基地,承擔著支撐上海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職責,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外來高素質人才將會增加。按“十二五”產業布局規劃,奉賢區各鎮域內都有200—300公頃的工業園區。在這些園區內將會集中大量外來製造業中層骨幹力量。調查得知,在各鄉鎮工業企業中,以管理和技術崗位為主要職業的青年人才,不滿足於住在農民宅基地房和企業宿舍。由於新城房價較高,外來青年人才很難購買到價格能夠接受的居房,長期留在上海的願望和可能性降低。他們更期望在房價相對偏低、離企業較近的鎮域範圍內購房,並希望能夠就近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盤活農村建設用地,並將農民宅基地的開發與外來員工的住房問題綜合考慮,能夠有效緩解新老二元結構的城鄉居住和公共服務配套不足的差距,但這項工作由於沒有相應的土地政策改革而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