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虹口區外來常住人口為19.61萬人,占全區常住人口的22.98%;比2000年增加9.13萬人,增幅為87.12%。外來常住人口密度為8381人/平方公裏,高於本市中心城區外來常住人口密度5977人/平方公裏28.68個百分點。外來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我區經濟社會將產生重要影響。
國家人口計生委從2009年開始每年對全國重點地區的流動人口進行定點動態監測。本文是以虹口區“2011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的數據為依據,從外來流動人口的就業、文化程度、收入情況、醫療保障等生存狀況進行分析,以期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一、調查情況及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對象為16—59周歲、在本區居住一個月以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調查人數為880人,其中:男性474人,女性406人;調查抽取了本區16個調查點,涉及四川北、嘉興、江灣鎮三個街道。
(一)外來流動人口勞動力年齡結構較輕
從本次調查的外來流動人口勞動年齡結構來看,40周歲及以下的旺盛勞動力人數為557人,占勞動年齡人數的70.78%。其中:25—30周歲年齡段的外來流動人口所占比例最多,為28.36%,其次為20—25周歲年齡段,占40周歲以下旺盛勞動力人數的24.96%;較輕的外來勞動力年齡結構,較好地彌補了本區戶籍年輕勞動力偏少、勞動力結構不均衡的劣勢。
(二)外來流動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高層次人才偏少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外來流動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
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調查人數的9.77%,遠低於全市14.1%的比例,更比戶籍人口低11.23個百分點。另外,大專及以上的人員主要集中在18—25歲年齡段之間,占大專及以上人數的3/4。外來流動人口文化程度呈現兩頭尖,中間大的橄欖形結構,說明我區外來流動人口中真正高層次、高職位的高端人才偏少。
(三)外來流動人口就業率較高,就業領域以第三產業為主
本次調查顯示:外來流動人口就業情況較好,就業率為89.43%,高於本市流動人口就業率4.83個百分點。分性別看,女性就業率比男性低17.88個百分點,女性就業率低的原因是:有17.59%的外來女性在家操持家務,這一現象一方麵反映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職業觀念;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外來流動人口在滬的家庭化趨勢增強。
從外來流動人口的就業領域來看,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第二產業之和。本次調查數據顯示,67.73%的外來流動人口從事以商業、服務、餐飲為主的第三產業。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由於近10年來,我區大量的製造業外移,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二是外來流動人口主要從事第三產業中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
(四)外來流動人口收入有所提高,但食品消費支出比例較大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外來流動人口月平均收入為2558元,與去年同期比較有明顯增加,人均增加1098元,增幅為57.08%,但是仍低於2010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34.34個百分點;另外,有48.03%的外來流動人口的收入處於不穩定狀態,甚至有13.49%的流動人口收入低於1500元。
調查還顯示,外來流動人口家庭每月人均消費為1010元,與上海市流動人口平均消費水平相比,高86元,說明中心城區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從消費支出構成看,食品消費支出比例最高,為43.33%,高於上海市城市居民的恩格爾係數(食品消費支出/總消費支出)9.8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在大城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生存壓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