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對有遊離腹水的患者可應用腹腔鏡檢查,並可取活檢。
5.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和特殊檢查結果一般可診斷。
6.鑒別診斷
需與傷寒、淋巴瘤、肝硬化、Cmhn病、消化性潰瘍和腹部其他器官腫塊等相鑒別。
7.治療
(1)原則
堅持早期、聯合、適量、規則及全程抗結核化療。
(2)方法
一般宜行抗結核化療,服抗結核藥物;如有血行播散或嚴重結核毒性症狀,宜加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需手術則行手術治療;
(3)手術指征
①並發完全性、急性腸梗阻或有不全性、慢性腸梗阻經內科治療未見好轉者;
②腸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或局限性化膿性腹膜炎經抗生素治療未見好轉者;
③腸瘺徑加強營養與抗結核化療未能閉合者;
④診斷有困難者,可剖腹探查。
第二十五單元 腸道疾病
考試要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Crohn病
①病理改變;
②臨床表現;
③實驗室和其他檢查;④診斷;
⑤鑒別診斷;
⑥治療。
二、潰瘍性結腸炎
①病理改變;
②臨床表現;
③並發症;
④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⑤診斷;
⑥鑒別診斷;
⑦治療。
三、腸易激綜合征
①臨床表現;
②診斷。
四、慢性腹瀉
①概念;
②發病機製;
③實驗室檢查。
一、Crohn病
1.病理改變
病變早期,受累腸段有黏膜充血、水腫、漿膜有纖維紊陛滲出物,相應的腸係膜充血、水腫、腸係膜淋巴結腫大。病變發展,表現為全壁性腸炎。腸黏膜麵有多數匍行溝槽樣或裂隙狀縱行潰瘍,可深達肌層,並融合成竇道。由於黏膜下層水腫與炎性細胞浸潤,使黏膜隆起呈鋪路石狀,潰瘍可穿孔引起局部膿腫,或穿透至其他腸段、器官、腹壁而形成內瘺或外瘺。
2.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的腹痛、腹瀉、發熱、瘺管形成、腹塊、肛門直腸周圍病變,嚴重患者有明顯消瘦,腸外表現可有杵狀指、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等。
3.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貧血常見;活動期周圍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血清清蛋白常有降低;糞便隱血試驗常呈陽性。
(2)X線檢查
小腸病變作胃腸鋇餐檢查,結腸病變作鋇劑灌腸檢查。可見黏膜皺襞粗亂、縱行性潰瘍或裂溝、鵝卵石征、假息肉、多發性狹窄、瘺管形成等X線征象,病變呈節段性分布。
(3)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作全結腸及回腸末段檢查,可見病變呈節段性(非連續性)分布,見縱行或匐行性潰瘍,潰瘍周圍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鵝卵石樣,腸腔狹窄,炎性息肉,病變腸段之間黏膜外觀正常。
4.診斷
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診斷標準包括:
①非連續性或區域性腸道病變;②腸黏膜呈鋪路卵石樣表現或有縱行潰瘍:③全層性炎性腸道病變,伴有腫塊或狹窄;④結節病樣非幹酪性肉芽腫;⑤裂溝或瘺管;⑥肛門病變,有難治性潰瘍、肛裂或肛瘺。凡具備①②③者為疑診,加上④⑤⑥之一者可確診。如具有④,再加上①②③中二項者,也可確診。
5.鑒別診斷
應與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盲腸癌等相鑒別。
6.治療
主要藥物有柳氮磺吡啶、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如硫唑嘌呤、巰嘌呤。手術指征:完全性腸梗阻、瘺管與膿腫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製的大量出血。
二、潰瘍性結腸炎
1.病理改變
病變位於大腸,呈連續性、非節段性分布,早期有黏膜彌漫性炎症,可見充血、水腫與灶性出血,組織變脆,觸之易出血。結腸病變一般限於黏膜與黏膜下層,所以並發結腸穿孔,瘺管形成或結腸周圍膿腫者可見。結腸炎症在反複發作的慢性過程中,大量新生肉芽組織增生,常出現炎性息肉。由於潰瘍愈合而瘢痕形成,黏膜股層與肌層肥厚,使結腸變形縮短,結腸袋消失,甚至腸腔變窄,少數並發結腸癌變,以未分化型為多見,惡性程度高,預後較差。
2.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有腹瀉、腹痛、腹脹、發熱等,惡化可出現衰弱、消瘦、貧血、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腸道蛋白質丟失所致的低清蛋白血症及營養障礙等表現。
根據病程可分部發、慢性複發、慢性持續及急性暴發四型;按病情程度可分輕、中、重度三級。
3.並發症
①中毒性巨結腸:多發生在暴發型或重症病人。結腸病變廣泛而嚴重,累及肌層與腸肌神經叢,一般以橫結腸為最嚴重。常因低鉀、鋇劑灌腸、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阿片酊而誘發。
②直腸結腸炎症癌變:癌變主要發生在重症病人、病變累及全結腸和病程漫長、反複活動的患者。
③其他並發症:腸大出血在本病發生率約3%。腸穿孔多與中毒性結腸擴張有關。
4.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①血液檢查:血紅蛋白在輕型病例多正常或輕度下降,中、重型病例有輕或中度下降,甚至重度下降。白細胞計數在活動期可有增高。
②糞便檢查:糞便常規檢查肉眼觀常有黏液膿血便,顯微鏡檢見紅細胞和膿細胞。
③結腸鏡檢查:是本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可直接觀察腸黏膜變化,取活組織檢查,並準確了解病變範圍。結腸鏡下黏膜活檢組織學見炎症性反應,可有糜爛、潰瘍、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
④X線鋇劑灌腸檢查。
5.診斷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Crohn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等的基礎上,可按診斷標準診斷。
6.鑒別診斷
應與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Crohn病、結腸癌、血吸蟲病、腸易激綜合征及其他多種結腸疾病相鑒別。
7.治療
應用柳氨磺胺吡啶、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製劑;並發癌變、腸穿孔、膿腫與瘺管形成、頑固性全結腸炎或中毒性結腸擴張經內科治療無效者,采用手術治療。
三、腸易激綜合征
1.臨床表現。
①發病年齡及性別:多見於中青年人,女性多於男性。
②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便秘、腹脹等。近半數病人有燒心、早飽、惡心、嘔吐等上胃腸道症狀。亦可有疲乏、背痛、頭痛、心悸、呼吸不暢感、尿頻、尿急、性功能障礙等胃腸外表現。
③體征:通常無陽性發現。偶可在左下腹部觸及“臘腸樣”痙攣的乙狀結腸。
2.診斷
通常采用羅馬Ⅱ診斷標準,即:腹痛或腹部不適,在先前的l年中發作的時問(不必連續存在)至少累計達3個月,並具有下述三項表現中的兩項:
排便後緩便;和/或出現大便頻率的改變(即>3次/日,或
四、慢性腹瀉
性的溶質;②腸腔內電解質的過度分泌;③炎症所致病理滲出物大量滲出;④腸道運動功能失調而致腸蠕動亢進。在臨床上,不少腹瀉往往並非由某一機製引起,而是在多種機製共同作用下發生的。
3.實驗室檢查
①血液檢查:血紅蛋白、白細胞及其分類、血漿蛋白、血電解質檢查、尿素氮和肌酐等。
②小腸吸收功能試驗,有糞脂測定、D一木糖吸收試驗、維生素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胰功能試驗、氫呼氣試驗。
③血漿激素和介質測定:對分泌性腹瀉的診斷有重要或決定性意義。
④B超顯像:為無創和無放射性方法,應優先選用。
⑤X線檢查:根據病情需要,選擇腹部平片、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等。可以觀察胃腸道黏膜的形態,胃腸道腫瘤,小腸的吸收分泌功能狀態,胃腸動力功能等。
⑥內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以發現結腸腫瘤及各種炎症性病變。
1.概念
正常人大便次數差異較大,自每日2。3次至每周2~3次不等,一般重量為150~2009/d,含水量60%。80%。腹瀉指排便次數增多(如每日超過3次),排糞量增加(如超過zo09/a),糞質稀薄(如含水量超過85%)。腹瀉病史超過3周為慢性腹瀉。
2.發病機製
腸道水的分泌和吸收一般伴隨和繼發於電解質的分泌和吸收。在正常情況下,腸道水與電解質的吸收和分泌,受著許多生理因素的調節,包括神經、激素和滲透壓等的調節。
從病理生理的角度,可將腹瀉發病機製分為:①腸腔內存在大量不能吸收、有滲透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