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幽門梗阻

約見於2%。4%的病例,主要由DU或幽門管潰瘍引起。

(4)癌變

少數GU可發生癌變,DU則否。GU癌變發生於潰瘍邊緣,癌變率估計在1%以下。

6.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包括進行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測定、幽門螺杆菌檢查、便隱血試驗和胃鏡檢查。

7.診斷

根據病史、各項實驗室及特殊檢查可初步診斷,經X線Ba餐檢查見龕影及胃鏡見潰瘍、黏膜活檢等可確診。

8.鑒別診斷

需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泌素瘤、鉤蟲病及癌性潰瘍相鑒別。

9.治療

①一般治療:包括戒煙、酒,避免精神緊張,使生活有規律等。

②藥物治療:使用抑製胃酸分泌過多的藥物,如H2受體指抗劑、質子泵阻滯劑及堿性藥物,和增強胃黏膜防禦力的藥物,如膠體次枸櫞酸鉍、硫糖鋁及前列腺素E。

③治療並發症。

第二十二單元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考試要點

①病因;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

④治療:急救措施、補充血容量、止血措施等。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因

很多,常見的如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癌等。

二、臨床表現

①嘔血和黑便。據病變的性質、部位、出血速度和量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②發熱。多數病人在消化道出血後常出現低熱,一般不超過38.5℃。

③氮質血症。一般於一次出血後幾小時血尿素氮開始上升,約24-48小時可達高峰,3~4天後才降至正常。

④實驗室檢查。可出現急性失血後貧血,即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均增高。

三、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體格檢查等,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

四、治療

①急救措施。搶救出血性休克,臥床休息,平臥位並將下肢抬高,必要時吸氧。

②積極補充血容量。

③止血措施。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靜注血管加壓素、生長抑素,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和內鏡直視下注射硬化劑止血;非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4℃冷鹽水或加去甲腎上腺素的鹽水經胃管衝洗、降低胃液酸度、保護黏膜及內鏡下止血、血管栓塞等。

第二十三單元 胰腺炎

考試要點

一、急性胰腺炎

①病因和發病機製;

②病理改變;

③臨床表現;

④主要全身並發症;

⑤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⑥診斷;

⑦鑒別診斷;

⑧內科治療;

⑨預後。

二、慢性胰腺炎

①病因和發病機製;

②臨床表現;

③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急性胰腺炎

1.病因和發病機製

①梗阻和返流:如膽道疾病、胰管阻塞等,可引起十二指腸液返流至胰管,激活胰腺消化酶,或引起胰管內壓升高,使胰液和消化酶溢入胰間質,誘發胰腺炎。

②大量飲酒和暴飲暴食。

③上腹部手術或創傷。

④內分泌與代謝障礙。

2.病理改變

①水腫型:胰腺腫大、間質水腫、充血、炎細胞浸潤。

②出血壞死型:胰腺腫大、變硬、腺泡及脂肪組織壞死、血管出血壞死。

3.臨床表現

①水腫型胰腺炎:急性劇烈腹痛、惡心、嘔吐、並有發熱,實驗室檢查出現血、尿澱粉酶增高,呈自限經過。

②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劇烈腹痛持續時間長,上腹明顯壓痛,腹脹明顯,重症者可出現休克等。

4.主要全身並發症

局部並發症有胰腺膿腫和囊腫。全身並發症有消化道出血、急性。腎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5.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可出現白細胞增高,血清澱粉酶超過500U、血清脂肪酶升高;X線腹平片可見腸麻痹或麻痹性腸梗阻征象;腹部超聲可見胰腺彌漫腫大、輪廊不清、壞死灶呈低回聲;CT可見類似影像,壞死灶為低密度影像。

6.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和其他檢查一般可診斷。

7.鑒別診斷

需與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急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腸梗阻、心肌梗塞等相鑒別。

8.內科治療

①一般原則:減少胰腺分泌、加強支持、解痙止痛、預防感染、重症監測、防治並發症。

②措施:包括嚴密監護、抗休克及糾正水電解質失調、抑製及減少胰液分泌、解痙鎮痛、應用抗生素和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及手術等。

9.預後

水腫型胰腺炎預後良好,出血壞死型預後差,部分胰腺壞死的病死率約20%一30%,全胰腺壞死的可達60%一70%,幸免者常遺留不同程度的胰腺功能不全。

酶大多降低。

④胰腺內分泌測定:包括測定血清膽囊收縮素、血漿胰多肽、空腹血漿胰島素。

⑤經超聲引導或手術探查作細針穿刺活檢,或經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收集胰管分泌液作細胞學染色檢查:有助於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鑒別診斷。

二、慢性胰腺炎

1.病因和發病機製

①長期嗜酒: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導致胰腺組織進行性損害和纖維化,胰液黏稠和蛋白質沉澱可導致胰管引流不暢和結石形成。

②重度營養不良。

③膽道疾病的長期存在。

2.臨床表現

多為長病程,早期多有腹痛,體格檢查時表現為與腹痛程度不相稱的腹部壓痛;病程超過五年時可出現胰腺功能不全表現,如不喜油膩、脂肪瀉及糖尿病等。

3.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①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包括直接刺激試驗、間接刺激試驗。

②吸收功能試驗:包括糞便脂肪和肌纖維檢查、維生素Bl2吸收試驗。

第二十四單元 腹腔結核

考試要點

一、腸結核

①病因和發病機製;

②病理改變;

③臨床表現;

④實驗室和其他檢查;⑤診斷;

⑥鑒別診斷;

⑦治療。

二、結核性腹膜炎

①病因和發病機製;

②病理改變;

③臨床表現;

④實驗室和其他檢查;⑤診斷;

⑥鑒別診斷;

⑦治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一、腸結核

1.病因和發病機製

多由人型結核杆菌引起,因吞入含結核杆菌的痰或食物而感染,如入侵的結核杆菌數量多、毒力大,且人體處於免疫功能低下、腸功能紊亂時,易發病。

2.病理改變

①潰瘍型:可有幹酪樣壞死、慢性穿孔及腹腔包裹性膿腫或腸瘺。

②增生型:表現為結核肉芽腫和纖維組織增生,腸腔狹窄,易引起梗阻。

③混合型:並有上述兩種表現。

3.臨床表現

腹痛、腹瀉與便秘、腹部腫塊、全身症狀和腸外結核的表現。

4.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①紅細胞沉降率多加快,結核菌素試驗陽性;②X線Ba灌腸可見回盲部激惹征象;③纖維結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變,明確潰瘍或肉芽腫的性質與範圍,並可取活檢。

5.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和其他檢查,一般可診斷。

6.鑒別診斷

需與Crohn病、右側結腸癌、阿米巴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相鑒別。

7.治療

①原則:消除症狀,改善全身情況、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止並發症。

②方法:多休息,加強營養,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對症治療和手術治療。

③手術治療指征:a.完全性腸梗阻;b.急性腸穿孔或慢性腸穿孔引起糞瘺徑內科治療而未能閉合者;c.腸道大量出血經積極搶救不能滿意止血者。

二、結核性腹膜炎

1.病因和發病機製

多由結核杆菌引起,因體內結核灶延及腹膜而發病。

2.病理改變

可分為三型:①滲出型:腹膜充血、水腫、腹腔內有漿液纖維蛋白滲出物積聚;②粘連型:腹膜與腸係膜增厚,腸袢相互粘連;③於酪型:以幹酪樣壞死改變為主,形成結核性膿腫。

3.臨床表現

結核毒血症多見,此外,可有腹痛、腹水、腹部腫塊和腹瀉等。

4.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①可有輕至中度貧血,紅細胞沉降率加快,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抽出腹水多為本黃色滲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