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免疫性疾病
考試要點
一、小兒免疫係統特點
①特異性細胞免疫(T細胞免疫);②特異性體液免疫(B細胞免疫);③非特異性免疫。
二、支氣管哮喘
①診斷;
②治療;
③預防。
三、急性風濕熱
①病因和發病機製;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標準;
④治療和預防。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小兒免疫係統特點
1.特異性細胞免疫(T細胞免疫)
(1)胸腺
胸腺是淋巴樣幹細胞分化發育為成熟T細胞的場所,出生時重7-15g,可在X線胸片前上縱隔部位顯影,直到3~4歲時胸腺影在X線胸片上消失,到青春期後胸腺開始萎縮。
(2)T細胞
足月新生兒外周血中T細胞絕對計數已達到成人水平,其中cD4細胞數較多,CD4/cD8的比值高達3~4,以後逐漸下降,2歲時達到2,為成人水平。小於胎齡兒及早產兒的T細胞數量較少,對有絲分裂原的轉化率較低。早產兒的T細胞數約在1月齡時上升至足月兒水平,但小於胎齡兒的T細胞數在1月齡時仍低於足月兒。
(3)細胞因子
新生兒時1FN——7產量為成人的l/8-1/10,1L——4產量為成人的1/3,因此T細胞免疫應答向毗偏移。約在3歲以後1FN——7及11J——4才達到成人水平。
2.特異性體液免疫(B細胞免疫)
(1)淋巴結
足月新生兒於腹股溝處已能捫及到淺在淋巴結,2歲後扁桃體增大,以後稍縮小,6-7歲時又增大。12~13歲時,淋巴結發育達到頂峰。
(2)B細胞
足月新生兒B細胞量略高於成人,而小於胎齡兒外周血中B細胞數量較少,不利於抗感染的特異性抗體產生,容易發生暫時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
3.非特異隆免疫
(1)吞噬作用
胎齡34周時,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吞噬和殺菌功能已趨成熟,但新生兒因分娩過程中缺氧、缺乏血清補體、缺乏調理素及趨化因子等因素,新生兒時期各種吞噬細胞功能呈現暫時性低下。
(2)補體係統
足月嬰兒出生時血清補體cl、C2、C3、C4、G及備解素的濃度約為成人的60%,約半數新生兒補體經典途徑溶血力低於成人水平,其補體旁路激活溶血活性低下者更多,一般在生後6~12月時,各種補體成分的濃度及溶血性達到成人水平。
二、支氣管哮喘
1.診斷
(1)嬰幼兒哮喘診斷標準
凡年齡小於3歲,喘息反複發作者,可按計分法進行診斷:①喘息發作≥3次,3分;②肺部出現哮鳴音,2分;③喘息症狀突然發作,l分;④其它特應性病史,1分;⑤一、二級親屬中有哮喘,1分,評分標準為:總分95分者診斷為嬰幼兒哮喘;哮喘發作隻2次,或總分≤4分者初步診斷嬰幼兒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如肺部有哮鳴音可作以下試驗:a.1%。腎上腺素每次0.Olmg/kg皮下注射,l5~20分鍾後若喘息緩解或哮鳴音明顯減少者加2分;b.予以舒喘靈氣霧劑或其水溶液霧化吸入後,觀察喘息或哮鳴音的改變情況,如減少明顯者加芝分。
(2)3歲以上兒童哮喘診斷標準
①喘息呈反複發作;②發作時肺部出現哮鳴音;③平喘藥物治療顯效,疑似病例可選用1%。腎上腺素皮下注射,最大量不超過0.3ml/次,或以舒喘靈氣霧劑或溶液霧化吸入,觀察l5分鍾,有明顯療效者有助於診斷。
(3)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斷標準
①咳嗽持續或反複發作>1個月,常伴夜間或清晨發作性咳嗽,痰少,運動後加重;②臨床無感染征象,或經長期抗生素治療無效;③用支氣管擴張劑可使咳嗽發作緩解(是診斷本病的基本條件);④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氣管反應性測定,變應原檢測等可作為輔助診斷。
哮喘分度分輕、中、重三度。
2.治療
①糖皮質激素氣霧吸人;②口服糖皮質激素;③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④茶堿類藥物;⑤細胞膜穩定劑;⑥色甘酸鈉。
3.預防
避免接觸變應原。
三、急性風濕熱
1.病因
未完全明確,認為與自身免疫有關。
2.發病機製
具自限性,經過急性滲出期、增殖期、硬化期。
3.臨床表現
發熱、心髒炎、關節炎、舞蹈病、皮膚症狀(皮下小結、環形紅斑、蕁麻疹、結節性紅斑和,多形紅斑等)。
4.診斷標準
據Jones診斷標準判斷。
5.治療
休息,肅清鏈球菌感染、抗風濕熱治療、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舞蹈病。
6.預防
增強體質;早期診斷和治療鏈球菌咽峽炎。
第八單元 循環係統疾病
考試要點
③診斷;
④治療原則。
一、小兒循環係統解剖生理特點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①胎兒血液循環及出生後的改變;
②小兒心髒、血管、心率、血壓的特點。
二、先天性心髒病概論
①先天性心髒病的分類;
②特殊檢查。
三、房間隔缺損
①血流動力學;
②臨床表現和並發症;
③診斷;
④治療原則。
四、室間隔缺損
①血流動力學;
②臨床表現和並發症;
③診斷;
④治療原則。
五、動脈導管未閉
①血流動力學;
②臨床表現和並發症;
③診斷;
④治療原則。
六、法洛四聯症
①血流動力學;
②臨床表現和並發症;
一、小兒循環係統解剖生理特點
略。
二、先天性心髒病概論
1.先天性心髒病的分類
臨床上根據心髒左、右兩側及大血管之間有無血液分流分為三大類:左向右分流型(潛優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無分流型(無青紫型)。
2.特殊檢查
X線檢查法(胸部X線片、記法攝片、斷層攝片和心血管造影)、心電圖、超聲心動圖(M型超聲心動圖、心髒扇形切麵顯像和多普勒彩色血流顯像)、心髒導管檢查、心血管造影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心血管造影。
三、房間隔缺損
1.血流動力學改變
早期右心房壓力可略高於左心房、血流自右向左,因而可發生暫時性青紫,隨肺循環量的增加,左心房壓力超過右心房,分流轉為自左向右,分流量大小隨缺損大小及二側心室順應性而不同,如果缺損較大,產生大量左向右分流,則肺動脈壓力可增高,少數病人晚期出現肺血管硬化而致嚴重肺動脈高壓。
2.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因缺損大小而異,輕者可無症
狀,僅體檢時發現胸骨左像2~3肋問有收縮期雜音,分流量大者出現體循環供血不足的表現,如生長發育落後,體格瘦小、乏力、蒼白、多汗和活動後氣促;肺循環充血的表現,如反複呼吸道感染,肺炎遷延不愈等。
3.合並症
其他心血管畸形,較常見的為肺靜脈畸形引流入右心房及肺動脈狹窄等。
4.診斷
①X線檢查:心髒外形輕至中度擴大,肺的脈段明顯突出,肺門血管影增粗,可有肺門“舞蹈”,肺葉充血,主動脈影縮小;
②心電圖:典型者表現為電軸右偏和不完全往右來支傳導阻滯;
③超聲心動圖:右房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寬,室間隔與左室後壁呈矛盾運動,主動脈內徑較小,扇形切麵可直接顯示房間隔缺損的位置及大小;
④心導管檢查:右心房血氧含量高於上、下腔靜脈平均血氧含量。
5.治療原則
最好在入學前進行手術修補。
四、室間隔缺損
1.血流動力學
由於左心室壓力高於右心室,室缺所引起的分流係左向右,一般無青紫,經過室缺的分流血液增加了肺循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工作,隨病程進展,由於肺循環量持續增加,並以相當高的壓力衝向肺循環,致使肺小動脈發生痙攣,產生動力型肺動脈高壓,日久形成梗阻型肺動脈高壓,當室缺出現肺動脈高壓而形成右向左分流時,即形成艾森曼格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