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臨床表現

決定於缺損的大小,小的缺損可無明顯症狀,大的缺損體循環血流量少,影響體格發育,平時乏力、氣短、易傷風感冒、易導致心力衰竭。

3.並發症

支氣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及感染性心內膜炎。

4.診斷

①X線檢查:大型室缺可見肺動脈段明顯突出,肺血管影增粗,搏動強烈,左、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往往也增大,主動脈影較小;

②心電圖:可表現為輕度左心室肥大或左、右心室合並肥大;

③超聲心動圖:左心房和左心室內徑增寬,右心室內徑亦增寬,主動脈內徑縮小,扇形切麵顯象在心髒長軸和四腔切麵常可顯示缺損存在;

④心導管檢查:右心室血氧含量較右心房為高。

5.治療原則

缺損小的,不一定要手術治療,中型缺損臨床上有症狀者,宜於學齡前期手術修補。

五、動脈導管未閉

1.血流動力學

肺循環血液量增加,肺動脈擴張,回流到左心房,左心室的血流量也增多,使左心室舒張期負荷加重,出現左心房。左心室擴大,室壁肥厚,肺動脈壓力增高,當壓力超過主動脈時即產生右向左分流,造成下半身青紫,稱為差異性發紺。

2.臨床表現

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出現氣急、咳嗽、乏力、多汗、心悸等,偶而擴大的肺動脈壓迫喉返神經而引起聲音嘶啞,少數病例並發心內膜炎或導管內膜炎時,則有發熱等症狀。

3.並發症

支氣管肺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

4.診斷

①X線檢查:輕者可無發現,重者顯示左心室及左心房增大,肺動脈段突出,肺門血管影增粗,主動脈弓往往有所增大;

②心電圖: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

肥大或左、右心室肥大、部分合並左心房肥大;

③超聲心動圖:左心房和左心室內徑增寬,主動脈內徑增寬,扇形切麵顯像可顯示導管的位置和粗細;

④心導管檢查:肺動脈血氧含量較右心室為高;

⑤心血管造影:可見主動脈與肺動脈同時顯影,並可直接見到未閉的動脈導管。

5.治療原則

宜於學齡前手術結紮或切斷導管。

六、法洛四聯症

1.血流動力學

由於肺動脈狹窄,引起右心室的代償性肥原,右心室壓力相應增高;由於主動脈騎跨於兩心室之上,除接受左心室的血液外,還直接接受一部分來自右心室的靜脈血,輸送到全身各部,因而出現青紫,同時因肺動脈狹窄,肺循環進行氣體交換的血流減少,更加重了青紫的程度。

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青紫,其輕重和出現的早晚與肺動脈狹窄程度有關,患兒多有蹲踞症狀,年長兒常訴頭痛、頭昏,與腦缺氧有關,體格發育多落後。

3.並發症

腦血栓、腦膿腫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4.診斷

①X線檢查:心尖鈍圓上翹,肺動脈段凹陷,構成“靴”狀心影,肺門血管影縮小,兩側肺紋理減少,透亮度增加;

②心電圖:電軸右偏,右心室肥大,嚴重者心肌勞損,亦可見右心房肥大;

③超聲心動圖:主動脈騎跨於室間隔之上,內徑增寬,右心室內徑增寬,流出道狹窄,左心室內徑縮小;

④心導管檢查:導管較容易從右心室進入主動脈,說明有主動脈騎跨:導管若從右室

進入左室,說明有室間隔缺損;導管不易進入肺動脈,提示肺動脈狹窄較重;若能進入肺動脈,則將導管逐漸拉出時,可記錄到肺動脈和右心室之間的壓力階差;

⑤右心選擇性造影:造影到注於右心室,可見主動脈與肺動脈幾乎同時顯影,主動脈陰影增粗,此外,尚可顯示肺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肺動脈分支的形態。

5.治療原則

如果肺血管發育差不宜根治手術者,則進行姑息分流手術。

第九單元 結核病

考試要點

一、概論

①病因;

②結核菌素試驗。

二、原發型肺結核

①病理;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和鑒別診斷;

④治療。

三、結核性腦膜炎

①病理;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

④鑒別診斷;

⑤治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概論

1.病因dxJL結核病的發生需要三個環節:①病原體即結核杆菌,我國小兒結核病絕大多數由人型結核杆菌所致;②傳染途徑,經呼吸道、消化道,極少數通過皮膚及胎盤傳染;③機體的反應性包括結核病的變態反應和免疫。初次與結核菌接觸後,是否發展成為結核病,有賴於細菌的毒力、數量和機體的免疫力。

2.結核菌素試驗

①試驗方法:常用結核菌素(叩)和結核菌純蛋白衍化物(PPD);②臨床意義:略。

二、原發型肺結核

1.病理

病理轉歸:①吸收好轉;②進展;③惡化。

2.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症狀多不明顯,初起時可有低熱,輕咳或食欲減退等,稍重者結核中毒症狀較明顯,長期不規則低熱、消瘦、盜汗、疲乏等,多數無明顯體征。

3.診斷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結核菌素試驗、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可作出診斷。

4.鑒別診斷

需與多種發熱、咳嗽疾病相鑒別。

5.治療

抗結核藥物的聯合應用。

三、結核性腦膜炎

1.病理

腦膜彌漫充血、水腫、腦回顯著變平,結核結節在大腦、小腦、腦底部及沿腦血管形成,尤以腦底部病變為最明顯。臨床常見第Ⅶ、Ⅲ、Ⅳ、Ⅵ、Ⅱ對腦神經障礙的症狀。

2.臨床表現①早期:約1~2周,小兒性格發生變化,如少言、易倦、懶動、喜哭、易怒等;②中期:約1~2周,可有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或驚厥;③晚期:約1~3周。症狀加重,漸進入昏迷。頻繁驚厥,最終腦疝死亡。

3.診斷

據病史、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外觀無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樣,靜置12~24小時後有薄膜生成,塗片檢查結核菌檢出率較高。

4.鑒別診斷

需與化膿性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相鑒別。

5.治療

①臥床休息,細心護理;②抗結核藥物的應用;③口服腎上腺皮質激素8~12周;④治療顱內壓增高;⑤對症治療,如驚厥、失明及失語、水電解質紊亂等。

第十單元 消化係統疾病

考試要點

一、解剖生理特點

①解剖特點;

②生理特點。

二、小兒腹瀉病

①病因;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和鑒別診斷;

④治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解剖生理特點

1.解剖特點

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頰部有堅厚的脂肪墊,有助於吸吮活動,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發育不夠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幹燥,易受損傷和細胞感染。

新生兒和嬰兒的食管呈漏鬥狀,食管下段責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製能力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流,易發生溢奶。胃呈水平狀,自主神經調節功能不成熟。胃容量出生時30~60ml,隨年齡增大,1-3月90~150ml,1歲時達250-300ml。

小兒腸管相對比成人長,對消化吸收有利,但腸係膜柔軟而長,黏膜下組織鬆弛,尤其結腸無明顯結腸帶與脂肪垂,升結腸與後壁固定差,易發生腸扭轉和腸套疊。

年齡愈小,肝髒相對愈大。嬰兒肝髒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變,但易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