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理特點

新生兒唾液分泌少,隨發育而增加,但小嬰兒唾液中澱粉酶含量低,故3個月以下小兒不宜喂澱粉類食物。嬰兒胃排空時隨食物種類而異,一般水為1.5~2小時,母乳2~3小時,牛乳3~4小時。

嬰兒腸黏膜對葡萄糖的轉運能力低於成人,但因奶中乳糖含量低,仍可正常分解、吸收。幼嬰尤其是未成熟兒腸壁薄、黏膜血管豐富,腸黏膜屏障作用較差,腸腔內微生物、過敏原及不完全分解產物可經腸黏膜進入體內,引起全身性感染或變態反應病。

幼嬰因胰腺酶活性低、膽汁分泌少,對脂肪及蛋白質消化、吸收都不完善。

新生兒出生後幾小時,腸道開始出現細菌。腸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響,母乳喂養者以雙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為主;人工喂養則以大腸杆菌為主。消化功能紊亂時,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而致病。

二、小兒腹瀉病

1.病因

感染因素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蟲感染。非感染因素有:食餌性腹瀉、症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等。

2.臨床表現

(1)腹瀉的共同臨床表現

①輕型腹瀉主要是胃腸道症狀,無明顯全身症狀,精神尚好,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脫水症狀;②中等型腹瀉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症狀外,還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症狀,但程度較輕;③重型腹瀉則伴有重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及明顯全身中毒症狀,如煩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識朦朧,甚至昏迷、高熱或體溫不升。

(2)幾種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

①輪狀病毒腸炎,秋冬多發,多見於6~24個月的嬰幼兒,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病初即發生嘔吐,常先於腹瀉,大便呈黃或淡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②諾沃克病毒腸炎,全年均可發生,多見於秋、冬,多見於1-10歲兒童,可有發熱和呼吸道症狀,出現輕重不等的腹瀉和嘔吐,伴腹痛;③大腸杆菌腸炎,多發於5~8月,分為產毒性大腸杆菌腸炎、致病性大腸杆菌腸炎、出血性大腸杆菌腸炎、侵襲性大腸杆菌腸炎;④空腸彎曲菌腸炎,多發生於夏季,6~24個月嬰幼兒的發病率最高,臨床症狀與菌痢相似。

3.診斷

根據發病季節、病史、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易於做出臨床診斷。

4.鑒別診斷

需與細菌性痢疾、壞死性腸炎及阿米巴痢疾相鑒別。

5.治療原則

調整和適當限製飲食,減少胃腸道負擔,控製腸道內外感染,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和加強護理,防止並發症。

第十一單元 呼吸係統疾病

考試要點

一、小兒呼吸係統解剖生理特點

①解剖特點;

②生理特點;

③呼吸道免疫特點。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①病因;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及鑒別診斷;

④治療;

⑤高熱驚厥及其處理。

三、肺炎

①分類;

②支氣管肺炎;

③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特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小兒呼吸係統解剖生理特點

略。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

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主要有鼻病毒、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感冒病毒、腺病毒、柯薩奇病毒,冠狀病毒、埃可病毒等。

2.臨床表現

(1)一般類型

鼻塞、噴嚏、流清涕、輕咳、發熱等,重者畏寒、高熱、頭痛、納差、乏力。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觸痛,腸道病毒所致者,可見不同形態的皮疹。

(2)兩種特殊類型的上感

①皰疹性咽峽類:急起高熱、咽痛、咽充血、咽齶舌、懸雍垂、軟齶或扁桃體上有2-4mm大小的皰疹,周圍有紅暈,皰疹破潰後形成小潰瘍。

②咽結合膜熱:一種以發熱、咽炎、結合膜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多呈高熱、咽痛、眼部刺痛、結膜炎常為單側,頸部或耳後淋巴結腫大,有時有胃腸道症狀。

3.診斷及鑒別診斷

需與流行性感冒、各種急性傳染病早期、急性闌尾炎相鑒別。

4.治療

以支持療法及對症治療為主,注意預防並發症。

5.高熱驚厥及其處理

年幼兒的任何突發高熱的預外感染均可能引起驚厥,驚厥發生後可進行以下處理:

①一般治療:保持安靜及呼吸道暢通,嚴重者給氧,以減少缺氧性腦損傷;

②製止驚厥:首選地西泮,新生兒驚厥首選苯巴比妥,驚厥如不止可用硫噴妥鈉;

③對症治療:高熱宜物理降溫,有腦水腫者可靜注甘露醇及速尿;

④病因治療:盡快找出病因,進行相應治療。

三、肺炎

1.分類

①病理分類: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

②病因分類:病毒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原蟲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嗜酸細胞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墜積性肺炎、脫屑性肺炎

③病程分類:急性、遷延性、慢性

④病情分類:輕症、重症。

2.支氣管肺炎

(1)病因

肺炎的病原微生物為細菌和病毒,細菌感染仍以肺炎鏈球菌多見,近年來肺炎支原體和流感嗜血杆菌有增多趨勢。病原體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數經血行人肺。

(2)臨床表現

①呼吸係統:輕症主要累及呼吸係統。大多起病較急,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氣促。

②循環係統:常見者為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前者表現為麵色蒼白、心動過速、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心電圖示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

③神經係統:輕度缺氧表現為煩躁、嗜睡;腦水腫時出現意識障礙,驚厥,呼吸不規則,前囟隆起,腦膜刺激征,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④消化係統:常有納差、吐瀉、腹脹等。

(3)並發症

早期合理治療者並發症少見。若延誤診斷或病原體致病力強者,可引起下列並發症:膿胸、膿氣胸、肺大皰。

(4)常用病原學檢查方法

有病毒病原學檢查、細菌病原學檢查及其他激生物病原學檢查(肺炎支原體、沙眼衣原體)。

(5)治療

積極控製炎症以改善肺通氣功能,防止並發症。包括:一般治療、病原治療、對症治

療、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並存症及並發症的治療。

3.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特點

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臨床上除發熱、咳嗽和呼吸困難外,喘憋為突出表現,體征以喘鳴為主,肺基底部可聽到細濕鑼音,嚴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臨床上有兩種類型:毛細支氣管炎和合胞病毒肺炎;

②腺病毒肺炎:多見於6~24個月小兒、持續高熱、精神萎靡,麵色蒼白,咳嗽較劇、頻咳或陣咳,可出現喘憋、呼吸困難,發紺等;

③葡萄球菌肺炎:多見於新生兒及嬰幼兒,起病急,病情重,發展快、多呈弛張高熱,中毒症狀明顯,麵色蒼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難,肺部體征出現較早,雙肺可聞及中、細濕囉音,可合並循環、神經及胃腸道障礙;

④革蘭陰性杆菌肺炎:病情較重,預後較差,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可以出現休克;

⑤肺炎支原體肺炎:刺激性咳嗽為突出表現,有的酷似百日咳樣咳嗽,咳出粘痰或血絲,肺部體征常不明顯;

⑥衣原體肺炎:起病緩慢,先有鼻塞,而後出現氣促和頻繁的間斷性咳嗽,一般不發熱,肺部可聞濕鑼音。

4.並發症

膿胸、膿氣胸、肺大皰、肺膿腫、化膿性心包炎等。

5.治療原則

從整體出發,采取綜合措施,積極控製感染,改善肺的通氣功能,防止並發症。

6.病原學治療的藥物選擇

肺炎球菌肺炎首選青黴素,耐藥金葡菌首選鄰氯青黴素,革蘭陰性杆菌肺炎中流感杆菌及大腸杆菌首選氨苄青黴素、肺炎杆菌首選丁胺卡那黴素,支原體及衣原體肺炎首選紅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