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賺錢的方式,既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資金,也不需要投入什麼體力就可以獲得不菲的收入?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隻是天方夜譚。但有人真的抓住了這塊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虛擬世界的“餡餅”
當今社會是一個“虛擬擴張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網絡締造自己的事業。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賺錢方式——網賺。
綠色背景色
從2004年10月開始,北京朝陽門豐聯廣場的星巴克咖啡店多了一位常客。一個30多歲、衣著休閑的男子,肯定會在中午背著筆記本上門,然後打開電腦,旁若無人地工作到下午4點左右。店員們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氣,直接上一個中杯的當日咖啡就好。
這個休閑的年輕人是“豆瓣”網創始人楊勃,網名“阿北”,每天都會在這裏飲著當日咖啡工作到下午4點多,而“豆瓣”網幾乎就是他在北京和上海的幾家星巴克寫成的。
2005年3月6日,楊勃的“豆瓣”網正式上線,他是名副其實的“IT個體戶”,一個人包辦了產品設計和網絡維護。
2000年之前,楊勃在矽穀IBM工作,是研發團隊中的一名研究人員。2000年,他辭掉工作回到北京,加盟了清華老同學的網絡賺錢團隊,在一家物流公司任首席技術官。
2004年夏天,楊勃從公司退出。這時的他得到了兩個寶貴經驗,其一,“不要被一個看上去很大的機會所誘惑,還是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二,“自己的事業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前景,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不要焦躁”。
當年7月,他又回到美國,卻發現自己已經完全不能接受打卡上班的大公司生活了。於是他再次回國,開始自己的第二次創業。
這一次,他想自己做一個網站,一個完全讓用戶發表評論和分享信息的網站。網站正式上線之後,楊勃在一個技術論壇發帖子,說有個“豆瓣”網,請大家去看。
第一批用戶就這樣通過帖子鏈接進來,並且開始留言、寫評論,你寫一篇,我寫一篇,網站就這樣開始用起來了。
在Web2.0的浪潮裏,“豆瓣”一出現就得到業內的關注,它表麵看上去是一個評論(書評、影評、樂評)網站,但實際上它卻提供了書目推薦和以共同興趣交友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Blog、交友、小組、收藏於一體的新型社區網絡。
從2005年3月至2010年,由一個人開發、運營的書評、影評、樂評網站“豆瓣”網,已經有數十萬注冊用戶,成了Web2.0們的明星。這對於曾經把物理作為事業,“計算機不過是工具和興趣”的楊勃來說是“玩”出點名堂,並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豆瓣”網創始人楊勃利用網賺,輕鬆賺得第一桶金。網賺是隨同網絡發展而生的一個新名詞,或者說是一種網絡賺錢的新形式,它不同於傳統的生意經營模式,無需白手起家,而是利用現成的網絡資源——一台電腦,以互聯網為媒介,以敲鍵點擊的形式工作,自由支配時間,沒有任何限製,輕鬆贏得百萬身家。
網站創造財富神話
hao123被百度收購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為此困惑不解,為什麼這樣一個技術簡單、僅僅把各類網址收集在一起的網站能夠獲得百度的青睞,竟然賣出了5000萬元外加股票期權的天價。不少人在豔羨的同時,心裏還在隱隱作痛,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建這樣一個網站,因為從技術上說,hao123幾乎沒有任何門檻,業界能夠做出來的人何止千萬。
比起新浪、網易、搜狐網絡大鱷,“其貌不揚”的hao123從來沒有受到過媒體的關注,其創始人李興平“黑蘋果不亮”的網名反而更為人所熟知。但這並不妨礙hao123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
李興平,1979年出生於廣東興寧市,父母均為當地農民。興平初中畢業後即返家謀生。2005年前第一次出遠門,地點是深圳。
1999年,網絡在中國逐漸普及,興寧市也開始有了網吧。這時,開始迷上了上網的李興平在當地網吧找了一份網吧管理員的工作。
因為要幫人攢電腦賺錢,他需要用網絡查詢配件報價之類的信息,很快他發覺在網上找資料非常困難。當時的中文網站不僅內容不夠豐富,數量有限,而且要把那些用英文字母表示的網址一個個記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他想到一個解決辦法,設計了一個個人網頁,把他認為好的網站搜集在一起,並和它們建立鏈接。當下次上網時,他就很方便地直接進入這些常用的網站。
網吧管理員的身份讓李興平天天泡在網上,泡在那些打遊戲、聊天、上網的網民中。很快,他發現來網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上網,上網後又不知道去哪裏找到所需要的內容。當時的上網費很貴,時間與金錢卻往往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奢侈地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