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試題評析
文/鍾能文(高考作文研究專家)
一年一度的高考喧鬧中,語文因為是第一場考試,所以受到的熱議也就非常多。然而,人們對語文的關注似乎隻集中到作文一“人”身上。當全國18套作文試題在6月7日上午9時揭開它們的麵紗時,網上關於高考作文的評議就熱浪滾滾,各界人士參與討論的廣度和深度構成了一年一度高考的一大亮點。更有一些網站推出一些諸如“名家寫高考作文”、“我來說兩句”等欄目,更使得高考作文成了每年高考大幕拉開的第一道大餐,吸引著眾多人士的眼球。自從高考自主命題製度實行以來,高考作文命題的形式所受到的關注與熱議獨創一格,成了每年高考最搶鏡頭的一條熱聞。也難怪,高考作文不僅因為其在語文學科中所占的巨大分量,也因為它的命題形態所牽動的多種因素,似乎人人都可以對它說上一通。在某種程度上,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好與壞似乎直接成了某一地高考試卷優劣的參照。當我們從2009年各類網站上奪人眼球的高考作文熱議欄目中“走”出來時,我們不得不麵臨著這樣的處境:我們對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難道隻能停留在簡單的“難”與“易”的判斷水準上嗎?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理性態度去認識一年一度新出籠的高考作文命題?那些經過高考命題人苦心孤詣“造”出來的作文試題,其中隱含著他們怎樣的“價位”趨求?撥開網友們眾多感
性的熱議,我們是否可以還原高考作文命題者的某種日趨理性的追求?從這些角度上來審視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既是對高考作文命題逐漸走上科學發展道路的有益促進,也是對作文自身命意的一個必要廓清。
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評判,都繞不開這個事物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也就是說,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存在勢態,也客觀地需要我們從它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去評斷。對每年的高考命題者來說,似乎沒有哪一個類別能像高考作文這樣負載著更多的“重量”。它不僅代表著某一地命題人的水平,更關乎著作文自身能否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價值存在。也就是說,高考命題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作文生存與發展的未來走向。換句話說,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不僅關係到千萬考生能否順利地完成作文,更關係到作文自身能否擁有一個本真的“生命”形式。通俗來說,高考作文命題不僅要立足於考生好寫與不好寫的水準上,更要讓命題的思想更加貼近作文自身的發展邏輯。否則,隻會使高考作文的未來處境更加惡化,不利於高考作文科學健康地發展。
一、在“穩”中小心推進思路的更新高考作文過於傾向於“載道”的功能
向來為人們所詬病。特別是那種動輒站在國家或民族的立場上來選擇命題的思路,往往使得高考作文負載著不能承受之重。盡管命題者想通過高考作文達到引領考生關注國家大事的意向,但是這種命題思路不可避免地帶有“泛政治化”的趨向。對考生來說,他不得不逼迫著自己站在超越自我的立場上,去代聖人“發言”。像2008年全國卷以“5·12汶川”大地震為材料的命題形式,就使相當多的考生寫起來有隔靴搔癢之感。倒不是他們對那場巨大的災難不關心,實在是這樣宏大的題材就不太適合考生來駕馭。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2009年高考全國卷兩套作文試題皆有意撇開了內容上過於貼近現實重大事件的命題窠臼,而是開始關注那些帶有普遍價值內涵指向的命意。全國卷Ⅰ借一則淺顯的童話將一個與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拎”出來作為寫作材料。在這裏,童話本身僅僅是一個中介,目的是導出一個與當下教育失當的主題,我們該怎樣用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他的特長或生長點。這個主題是迎合著課程改革中一個非常新銳而流行的多元智力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要素就是每個人的智力傾向與側重是不一樣的,所以用同一杆標尺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是違反人的心智特征和教育原理的。多元智力理論是一個具有世界範圍的被廣泛接納的一個立意。全國卷Ⅰ以此為命題內核,其穩中求新的命題思路還是比較明顯的。同樣,全國卷Ⅰ基本上也是順著這樣的思路來進行的。不過所給的三則材料所隱含的主題信息要豐富一些,考生可以憑著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去提煉出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見解。三則材料所隱含的基本主題傾向是一個人要善於抓住一些乍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加以研究,最終往往能夠出人意料地創造出一個了不起的成果。其主題深層指向是,生活中並不是缺少有價值的研究信息,實在是我們常常缺少“發現”的眼光和持之以恒的研究耐心,才使得我們常常和成功失之交臂。兩套全國卷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來看,其尋求作文主題獨立表達的思路是十分明顯的。一是命題內容指向不再背負著“泛政治化”的傾向,而是導向於一種類學術的觀點表述;二是采取材料作文形式,既可以讓考生能夠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獨立立意角度,也可以讓考生的思維在短時間內被最大程度地激活。還有像今年的江蘇卷以“品味時尚”為題,多少也帶有對過去過於偏向於思辨色彩比較濃鬱的命題思路的糾偏。這些都比較集中地反映了2009年高考命題思路在“穩”中小心推進思路更新的命題主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