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亂花欲迷眼 暗香才浮動(3 / 3)

四、在“新”中未能彰顯視界的宏闊

命題求新本是高考作文命題發展的一個必然走勢。但是綜觀2009年一些省市的高考命題,顯然不是在命題內涵上求新,而是在形式上求花哨,甚至帶有比較明顯的幼稚化傾向。這對一個已屆成年的高中生來說,不僅局促了他們的視野,也矮化了他們的思想洞見。這種情況比較典型地體現在湖北卷上。半命題作文雖說在高考作文中隻是第一次出現,但是之所以這麼多年沒有出現,是因為半命題作文這種命題機製不太適合作為高考作文。“站在___________的門口”,看起來考生選擇的自由度非常大,似乎每一個考生都可以在橫線上填上屬於自己的那個特殊的詞語,但是由於後麵“門口”的限製,極大地縮小了考生的選擇餘地。道理很簡單,因為考生選擇的那個詞語必須和“門口”搭配。我們知道,“門口”是一個具體而明確的實體形象,因此,與它對應的詞語隻能與它“色調”相同。這樣一來,考生能夠選擇的詞語隻能是類似於“學校”、“工廠”、“老家”、“鄰居”等。也許有人會說,“門口”也可以對應一些比較抽象的事物啊。比如“人生的門口”、“文學的門口”、“科學的門口”啊。但是不管怎麼樣,“門口”所起到的巨大限製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在門口,不外乎是進還是不進的選擇,考生所能發揮的立意視界還是單調的。還有像福建卷的“這也是一種__________”,基本上是一種文字遊戲。對考生來說,他可以任意在上麵填一個自己早已心中有“數”的詞語。雖然前麵有個“也”字限製,但是這個“也”所能起到的作用隻能是遞進或轉折層麵上的,不可能對整個文章的立意產生多大影響。考生完全可以將自己平時熟悉的某一篇作文成品套作上去。這樣的命題無意中給考生套作提供了方便。還有像重慶卷的“我與故事”,看起來考生很容易上手,實際上也顯得很局促。要知道在高考非常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篇幅內,對一個故事的敘說極容易衝淡考生對故事本身進行深入而從容的思考。一般情況下,考生會很精明地選擇一個曆史上比較有名的典故,然後將故事敘述一下,在開頭和結尾顯一下“微言大義”,就算大功告成了。與其這樣,倒還不如選一個曆史人物或故事作為命題材料,讓考生立定精神,深入剖解故事裏的豐富內涵,既可以克服考生大量套作的現象,也可以彰顯考生對問題的思考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