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說常見的創作技巧(1 / 3)

一篇好的小說,並不在於它對於傳統的繼承和模仿。而是顛覆與背叛前人的遺留。

以1922年為界,小說的這一進步特征越來越明顯。因為那一年是現代派全麵爆發的裏程碑。從此,外國文學界皆對此奉若神明。真正實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人人、手法皆自成一家。凡是對前輩的模仿都沒有什麼出路,他們隻能背叛,不斷地創新,於是形成了今天小說異彩紛呈的局麵。

一_生活與想象力

世人皆雲:"藝術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此話不假。但問題是,小說到底是要偏向於生活描寫,還是"乘物以遊心",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壇的一大問題。須知早在東周時期,莊子就能寫出類似於現代派手法的散文,但是從那以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作家。究其原因,不外乎兩條:1,儒家牢不可破的思想統治,他們禁錮了中國人千年的自由。2,民間多年形成的愛看故事的陋習,這最是阻礙藝術家的產生。所以至今,國人仍是故事至上,懶得思考小說中的問題。大部分人渾渾噩噩,毫不自覺存在,這不得不說是奴性所致。書商以利益至上,不斷投其所好。於是出現了太多"垃圾小說",如同洋快餐,沒有營養而且吃過就忘的作品,僅僅可供消遣。

當年巴爾紮克曾立誌寫一部《人間喜劇》,結果沒有寫完便撒手人寰。巴爾紮克一代文豪,悲天憫人。卻並不為筆者所欣賞。正如莫羅亞為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撰序所言:"《人間喜劇》把外部世界作為自己的領地…他也確實描述了整整一個社會。相反,普魯斯特的一個獨到之處是他對材料的選擇並不在意。"用巴爾紮克的方法寫作的話,那麼小說遲早要走入窮途末路。因為在描繪外部世界的能力上,小說遠遠不如電視、照相機,甚至油畫。但是小說作為人類的產物,而不是上帝的,卻能夠通過觀察外部世界來獲得對自身的某種認知。因為"世界是被人類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藝術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

在現代派的手底下,經常會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場景與情節。但是仔細尋思,這些被抽象出的東西卻在生活中有其本來麵目。比方說卡夫卡描繪的"城堡"、"審判"的意象,實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如此一個官僚、蠻橫、強者至上、權力意誌第一、陰暗麵同樣很大的世界中麼?然而就是這樣的意象,才體現出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性的不朽價值。因此,生活是小說的基礎,想象力是小說的根本。

二_小說的意象

意象是否突出、高明,是一部小說成敗與否的關鍵。當然"成敗"不指銷量。以下分析幾個具體例子。

線索性強的意象:加西亞_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家族第一代因近親結婚生下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得到創立。家族的最後一代,又因同樣原因生下同樣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完結。這一線索串起了馬貢多的百年興衰,恍惚會有時間錯位的感覺。靠一個意象,作者便生發了整部作品。

思想性強的意象:博爾赫斯的"迷宮"(小徑分叉的花園)。時間是一座錯綜複雜的迷宮,是無限連續的,是分散、集中、擴散的網。每一個分叉的路口,選擇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結局。這一意象完全顛覆了傳統線性的時間觀念,堪稱經典。

共謀性強的意象組合: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因為瞥了一眼橡樹葉,同時聽到姑娘們的歡聲笑語,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改變了命運。這一組合使用頻率太高,隨處可見,也體現出它的威力所在。

其他類型的意象,實在還有很多,筆者就不一一贅言了。

三_小說的結構

這是專業人士評點小說的依據之一。本來對普通讀者,結構根本無所謂,隻要你別寫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就行。殊不知結構恰恰是小說賴以生存的根本。

結構是否特別,在小說評價中並不占有絕對分量。關鍵是這個結構必須適合這個材料與構思。比如說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一書,使用了雙明線、一暗線的結構。兩個明線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空間不同,但卻隱隱約約糾糾纏纏,最後終於彙合,同時從未真正清楚介紹的暗線也真相大白:原來是兩個明線的根源。接著就看出兩條明線間人物的對應關係。這種懸疑小說式的結構使人激動不已。此結構也與此書成為近年來罕見的經典作品。

而米蘭_昆德拉的大多數小說,都使用了巴赫音樂式的複調結構,各部分間形成了"13531"式的音樂結構。符合昆德拉哲理性強、人物不固定的寫作特點,恰如其分。

四_文學與藝術、哲學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