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說常見的創作技巧(3 / 3)

尋找作品的深度,直覺往往是致命一擊。

小說應該從正在發展、變化、行進中的曆史(現在時),而不是從已經發生的曆史(過去時),去提煉自己的思想意識。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觀察力,敏銳、敏感、極富預見性,善於發現別人所忽略的現象和細節。具有有別於一般人的識活動,能辯別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當別人隻看到部分時,小說家能預見到整體,能抓住其精神實質。除細節外,他能看出決定人的精神狀態是什麼,周圍人沒有注意到,而常常連作品中人物自己也意識不到的東西,從而創作出人物獨特的性格。那時,也許是人物自己左右、操縱著自己的命運發展。特別是當你把人物盡可能的想透徹,而人物已經在你心中生根、變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托爾斯泰說:先不去想情節的發展,在寫作之前,先把自己的人物盡可能的認識清楚。

作家的觀察力不是"攝影",而是能夠引起作家共鳴而又經過作家透明理解的那些觀察,才能使作家創作出非常真實、生動、能夠表現社會麵貌的優秀作品。

優秀的小說家總是在追求著敘述語言的個性化,完善著自己的敘述。但就整體而言,寫作者在寫作主體意識上對敘述語言著意進行把握、操縱者,似乎較之以前要少多了。平白直露的作品比比皆是。許多作品僅僅是在敘述一件事,講述一個故事而已。敘述語言的技巧藝術蕩然無存。

語言是體裁的一種表達形式,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載體。詩歌的語言特征與小說就截然不同。就小說而言,敘述是其藝術表達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為,第一,敘述是小說的本體語言,是敘事文學的一種內在活動。語言構成其內在結構形式,能給讀者以總體感受。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敘事語言是一種冷靜、客觀的描述語言,它介乎於表現性(情感性)和邏輯性(形而上)的語言之間,或者抒情性和議論性的語言之間,帶有一定節製特征的語言形態。第三,包容性。這取決於敘事者的敘事態度,在敘述語言常規下所掩蓋的"次語言"特征,顯露出其潛在的功能指向。"次語言"是被包容的,從屬的,被兼容於敘事語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說,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導地位。詩化小說,可能短句式占主導地位。現代小說,則可能語言的隱喻特征更明顯。

語言決定。理想的小說敘述語言的特征應該是:傳神、韻味、簡約。傳神將使筆下的人物生動,富有活力,征服讀者,使人久久難忘。好的作品留給人的往往是一個難忘的形象。這也體現了"文學即人學"的命題。韻味帶給人的是愉悅、美感和享受。這是閱讀帶來的快樂。簡約則是大家境界。一種大化而至的境界。語言的運用如返樸歸真般出神入化,也許就是一些常見的"白話文",但你能強烈感受其不同尋常。

作家應該深入生活,固守家園。

托爾斯泰說:作家絕對不要寫他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不感興趣"似可理解為不熟悉。這是一個簡樸的道理。社會環境決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緒等等,很難想象脫離生活環境會孕育出優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種體驗。文學創作是一種個體性非常強的精神勞動,它崇尚獨特的人生體驗。深入生活,這是一個現實而又永恒的話題。

"固守家園"則是找到自己所屬的一方創作福祉,這應該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賦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們讀閻連科的耙耬山脈係列小說,無不為他如外科手術般剝離中國農民的筋脈,酣暢淋漓甚至是殘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藝術執著所折服。作家把這塊精神家園已經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國農民骨子裏的精髓寫透。

山東高密東北鄉可以說是莫言夢牽魂繞的一塊土地。讀莫言的山東高密係列小說,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著民族的苦難和困惑,並且把這種情緒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這種極富鄉土氣息的文化背景中,體驗出時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緒。

而陝西作家葉廣芩的家族係列小說,在將曆史、文化、世事滄桑與當代社會相交織所生發的懷戀逝去的顯赫中,一方麵讓人體會到深厚的中華文化氤氳其中,另一方麵又有對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人格予以的縝密剖析。將家族故事置於曆史的流變中,賦予小說以高妙。

把精神家園變成自己的創作源泉,你會從中不斷發現、提取有益的養料。它會取之不絕,不斷激發你的創作激情,直至經典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