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心靈的健康劑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曆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下來,對他的學生說:“十年遊曆,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裏。”哲學家又問:“曠野裏長著什麼?”弟子們說:“曠野裏長滿雜草。”
哲學家說:“對,曠野裏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隻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第四個弟子說:“斬草除根,隻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裏了,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
這個示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想要改掉壞的品質,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的心靈。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鮮花。美德可以讓心靈擺脫痛苦,心靈被美德所占據,煩惱、紛爭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欲望便會枯萎。快樂是美德結出的碩果,擁有了美德,便擁有了快樂。
蘇東坡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得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一個人如果擁有了美德,便不會與人爭名奪利,憑空與人起紛爭,便不會為一絲小利而煩惱。美德本身就是報酬,它能給人們帶來最高尚和最真實的快樂,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們愛心的刀刃會更加鋒利。
在講求效率和功利的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心靈中為美德留下一片空間,讓美德幫我們清除心靈的垃圾。不能物質生活豐富了,而心靈卻貧乏了。
將美德作為修身必修課的人,昂首行走於人世間,手持玫瑰,留下餘香。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諸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安貧樂道等。助人為樂者,予人樂也予己樂,幫助困難中的人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過後看著別人那掛滿笑容的臉,自己心裏何嚐不是欣慰得很呢?拾金不昧者也是快樂的,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如果據為己有,則會整天提心吊膽,總擔心被別人認出來或是東窗事發,而這種私欲,要以長期甚至是終生忍受心靈的折磨為代價。相反,如果能拾金不昧,則會皆大歡喜。總之,一個心懷美德的人,煩惱無法接近他,快樂永遠伴隨著他。
美德是心靈的健康劑,它讓人有一顆平常心,有一顆慈愛心,惠澤他人,受益自己,讓幸福與快樂常相伴。
高尚人格,唯正直最美
在人的各種品格中,唯正直最美,最為高尚。正直的人胸懷坦蕩,是非分明,嫉惡如仇,為了伸張正義常常挺身而出,所以俗語雲:“作文貴曲,做人貴直。”當然,正直也容易招惹是非,遭受打擊,甚至釀成身家性命之禍。然而,正因為難得,才使正直品德受人敬仰。謙遜、刻苦、勤勉、儉樸、善良、樂施、克己等品德,對於做人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個人若不滿足於獨善其身而想進一步有益於他人和社會,正直的品格就是必不可少的“梯子”。
我國著名學者馬寅初生前曾對人說過:“言人之所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難。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難。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而不敢言之言。”他的正直耿介的品格,曾使許多人自問自責,也使無數後來人引其為楷模。
1960年3月18日,馬寅初離開北京大學燕南園四十三號的校長辦公室,回到東總布胡同三十二號家中。
馬寅初雖然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校長之職,但他並沒有放棄堅持真理、維護學術尊嚴的信心和決心。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新人口論”是正確的,“說我反黨、反社會主義,我想不通,我的見解與他們不一樣。人多是有好的地方,但也有壞的地方。如六億五千萬人,每人節約三元,就有二十億;可是每人多吃兩碗飯,就要多吃十二億碗飯,這樣一下,可了不得。我的意見是不要再增加了,就控製在現在這個數內,我的人口論是為六億五千萬人民著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