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正直的馬寅初堅持真理反而被撤了職,他無可奈何地說:“在北大,政治上我是不能領導,可是在學術上我是可以領導的吧!我的人口理論是純粹的學術問題,可是有人硬把它扯成政治問題,我當然不服。現在北大的空氣太沉悶了,學生誰也不敢發表意見,沒有學術空氣。”
正直率真的馬寅初,對批判始終想不通,“說我的人口論是資產階級立場,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憑良心說我至今還弄不通。批評我見物不見人,我更搞不通,我的人口論,既重視客觀規律,也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不隻見物不見人。”他最後說:“我是根據毛主席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指示,大膽地把心裏要說的話都說了出來。我勇於更正錯誤,但我堅持真理,而且在真理麵前無私無畏。”
對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出現的個人崇拜,馬寅初憂心忡忡。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後,馬寅初於1961年初上書黨中央領導同誌,對學習毛澤東思想,防止個人崇拜,以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唯意誌論等問題,坦率陳詞,提出了誠懇的忠告。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知馬寅初參加浙江小組的籌備會,並讓他在會上作檢查。馬寅初反複考慮了很久,檢討正確的東西、批判合理的意見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幹的。他斷然作出決定:拒絕檢討。因此,馬寅初沒有參加這次籌備會。此後,馬寅初的人大代表資格被撤銷了。此生他未再當選過我國人大代表。
在政治高壓下,馬寅初沒有寫過一個字的檢討,在那個年月,這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一例。
正直是做人的根本,馬寅初正直高尚的品格令人佩服。
正直的人,以正氣自勵、立身和行事,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典範。正直的人,是一位睿智醒人的導師,他教導我們得誌時不忘形,失意時不失誌;他提醒我們在安逸中堅守富貴不淫的情操;他忠告我們心存淡泊,讓人性回歸本真,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得到升華。一代賢相諸葛亮,把自己的文韜武略獻給統一天下的大業,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以率先垂範的行動踐行了自己在《後出師表》中立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其人格魅力,其可貴品德,一直為後人所景仰。
正直是鐵麵無私的表現。正直的人,永遠保持著秉言直諫的作風,永遠不知疲倦地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其扶正祛邪、除惡揚善的錚錚鐵骨,對奸邪之人是一種威懾。宋代鐵麵禦史包拯不徇私情、大義滅親、鐵骨丹心護國法的英名,令奸佞之徒膽戰心驚,不敢任意為非作歹。
正直是一麵鏡子。一個人的心靈美好,足以成為一世之楷模,成為世人審視自己的鏡子。正直的人,心靈純真、品行高潔,就表現出大公無私、耿耿丹心。魏征之所以贏得唐太宗的信任和敬重,關鍵是他忠義直言進諫的品格和剛正不阿的氣節征服了唐太宗的心。他死後,唐太宗痛惜自己失去了一麵可知得失的鏡子。
正直是一種美德。正直的人,如傲然屹立在風雪嚴寒中的青鬆翠柏,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他堅持自己立世的原則,鑄造出獨立的品格、個性和高潔的精神。這精神在中華民族大多數成員身上得到傳承。明代“模範官吏”海瑞,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對昏庸皇帝迷戀巫術、不理朝政義憤填膺。他在犯顏直諫後,知道闖下殺身之禍,特買好一口棺材在家等死,以明心誌。像這種一身正氣的官員,令人肅然起敬。
正直的人,其美好形象、卓異風采總是長存在世人的內心深處,為世人所仿效。
努力做人,正直最可靠
如今,有人認為正直的人吃不開,也有人認為現在社會上正直的人少了,即使有也是逢場作戲罷了。
其實,這些說法有失偏頗。盡管現實生活中確有一些人在金錢和權力麵前失去了正直的品格,泯滅了做人的良知,但要相信正直的人還是占大多數,隻要我們去留心觀察和真誠地感受的話。也正是有了這些正直者,才使得那些違法違紀者不至於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所以,我們不能喪失做人的正直品格,不管別人怎麼評價,都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