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聽了,連連稱讚子夏,對他更為敬重。
古聖今賢們所說的“人恒過”、“不犯錯誤的人沒有”,並不是說人們可以不自律、不嚴己、不加強道德修養、不追求高尚品格。孔子認為,人們如果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就必須“躬自厚”、“求諳己”、“內自訟”。他的門生子夏無疑是遵照其教導,嚴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個人通過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那便是最大的快樂。正因為這樣,子夏才由瘦而胖,並因此而歡欣愉悅。
古往今來,慎獨境界者不乏其人。
柳下惠坐懷不亂,曾參守節辭賜,蕭何慎獨成大事。東漢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範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處世當無愧於心”,李幼廉不為美色金錢所動;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
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這裏講的隨心所欲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指道德修養到一定程度後所達到的一種道德境界。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並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是因為它是懸掛在你心頭的警鍾,是阻止你掉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與監督。
自省是大智大勇的表現
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於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學生曾參說,他每天從三方麵反複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時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他就是這樣天天自省,長處繼續發揚,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錯誤的良藥,它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在我們迷路時,在我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時,在我們的靈魂遭到扭曲時,在我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裏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氣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過失及時糾正,所以自省決不可以陶醉於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
隻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經由旁人指出才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麵。
阿光是位應屆大學生,他學的是英文,自認為無論聽、說、讀、寫,對他來說都隻是小菜一碟。
由於他對自己的英文能力相當自信,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曆到一些外商公司去應聘,他認為英文人才是就業市場中的績優股,肯定人人搶著要。
然而,一個禮拜接著一個禮拜過去了,阿光投遞出去的應聘信函卻了無回音,猶如石沉大海一般。
阿光的心情開始忐忑不安,此時,他卻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來信,信裏刻薄地提到:“我們公司並不缺人,就算職位有缺,也不會雇用你,雖然你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錯,但是從你寫的履曆看來,你的英文寫作能力很差,大概隻有高中生的程度,連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錯誤百出。”
阿光看了這封信後,氣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個大學畢業生,怎麼可以任人將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氣,於是提起筆來,打算寫一封回信,把對方痛罵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