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來越重。這天,朱自清正在家裏躺著,吳晗來到他家,遞給他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的宣言書。朱自清看了,不說話,隻是顫顫地提起筆,在宣言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兩個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自清的胃病,對食品是必須嚴格選擇的,在那時候麵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簽字,別人也能理解,但他還是簽了,盡管他的死並不一定僅僅因為這些。我們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國麵粉的侮辱性,卻忍受了病痛的劇烈折磨,這種選擇顯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孟子曾說過,不要我所不要的東西,不幹我所不幹的事。求我所必求,為我所必為;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東西,既包括我們不該要的東西,也包括我們不必要的東西。不該要的東西不要,比如,來路不明的不義之財;不必要的東西也不要,比如,脫離實際的浮名虛榮。不該要不必要的東西,如果要了,人就變成了外物的奴隸,本來受人驅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轉而控製了我們自己。更有甚者,貪小利而忘大義,派生出不滿的欲壑,長成吞象的蛇心,最終會一個跟頭栽進萬劫不複的深淵。
相同的道理,不幹我所不幹的事。幹不可以幹的事,往往會傷害別人,會被千夫所指,會受製裁。即使不受製裁,稍有良知,也會日不安夜不寧,問心有愧;良知即使全失,也免不了擔驚受怕,飲食難甘,夜不成寐。幹不願幹的事,就必須勉強自己,甚至要強迫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也無法盡心竭力,雖是舉手之勞,也會覺得苦不堪言。事情幹不好不說,嚴重的還會因此扭曲了自己、改變了自己,最終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靈的自由。
話又說回來,不要自己不要的東西,不幹自己不幹的事,說說容易,真正做起來其實很難。比如,現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禮來,要還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傷神費心。這裏,不但有關係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時還有人情麵子、人際關係的考慮。說到底,我們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難以超凡入聖。
這裏的關鍵,隻怕還在於我們自身。一句話,當取則取,當舍則舍。隻要來得正,黃金美玉不嫌重;來路不正,一瓢一飲也不輕。
不屬於自己的財物絕不取,損害道德的事情絕不做,兩袖清風,正直為人,對人對己對國家對民族都是可以無愧於心的。
第2節做一個內省慎獨的人
——常省己過,見賢思齊
古時候,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古人也講究“慎獨”,把這當成聖人之道。因為隻有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啟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進步。蘇格拉底說:“不經過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不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我們的寶貴經驗就白白流失了。
而實際上我們本來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學會很多東西,但大多數人卻沒有對自己的生活做出總結。如果一個人要想從一個“初生牛犢”變成成熟老練的人,就必須要經常反省自己,這樣才能加快自己的成熟。這是自我總結出來的經驗。慎獨是自我修養的一種方法
慎獨是一種思想,也是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們一般把慎獨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
其實,慎獨,關鍵是一個“獨”字。“獨”是什麼?獨是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它不僅是指外在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靈。朱熹就說過:“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隻要心中有道德,腦海有紀律,手腳有約束,把獨處也當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獨。朱子講過:“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裏內外,精粗隱顯,無不慎之”。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有一天,子夏去拜見曾參,曾參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嚴於律己,以孝行著稱。曾參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說:“怎麼一陣子不見,你就如此發福啊。”子夏不以為意,反而樂嗬嗬地回答說:“我打了一個大勝仗,心情舒暢無憂,所以身體就胖起來了。”曾參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疑惑地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子夏說:“我終日在家讀書,學習先王(泛指賢帝堯舜等)之道,覺得他們的仁義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實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覺得能效仿他們一定很快樂。可是出門之後,當我看見富貴人家身穿綾羅綢緞,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遙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覺得能像那樣生活一定很幸福。兩個念頭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激烈爭鬥,難分勝負,我寢食難安,心中不寧,所以身體日益消瘦。現在先王之道終於在心中占上風,取得了絕對勝利,我的心情又恢複了安寧祥和,所以身體自然發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