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法寶。忍讓之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故事。楊翥的鄰居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說是被楊家偷去了。家人氣憤不過,把此事告訴了楊翥,想請他去找鄰居理論。可楊翥卻說:“此處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怎知是罵的我們,隨他罵去吧!”還有一鄰居,每當下雨時,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積水放到楊翥家去,使楊翥家如同發水一般,遭受水災之苦。家人告訴楊翥,他卻勸家人道:“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
久而久之,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寬容忍讓所感動,紛紛到他家請罪。
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翥家的財產,鄰居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難。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於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殺,隻好到處流浪。有一天,他和隨從經過一片地土,因為糧食已用完,他們便向田中的農夫討些糧食,可那農夫卻捧了一捧土給他們。
而對農夫的戲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農夫。他的隨從狐偃馬上阻止了他,對他說:“主君,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啊!”重耳一聽,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氣,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
狐偃身懷忍讓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這是胸懷遠大的表現。如果重耳當時盛怒之下打了農夫,甚至於殺了人,反而暴露了他們的行蹤,狐偃一句忠言,既寬容了農夫,又化解了屈辱,最終成就了大事。
生活中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善於忍讓,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少了許多煩惱和急躁,能獲得更加亮麗的人生。
忍讓並不意味著怯懦,也不意味著無能。忍讓是智者的大度,強者的涵養。忍讓是醫治痛苦的良方,是一生平安的護身符。
世事多變難預料,應該學會隨機應變
“一竿子捅到底”講的是:認準目標,勇往直前,是一切成功者的成事之道。但一切成功者也應該懂得:人生路上,難免有坎坷,難免遍布荊棘,應該學會改變自己,才可能確保製勝。
當一種動機屢經嚐試仍不能成功,達不到預定目標時,應該及時調整目標,變換方式,通過別的方法和途徑實現目標,或者把原來製定的太高而不切實際的目標往下調整,改變行為方向,這也有可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如有的高中生,多次報考大學未能遂願,他見障礙難以逾越,就改為報考中專、技校,或是電大、職工大學。“退而求其次”,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目標的重新審定和轉移,不是懼怕困難,而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同時,也降低和避免了由於目標不當難以達成而可能產生的挫折感和焦慮情緒。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寧可吊死在一棵樹上,也不肯退而求其次。雖然他們堅定目標,但卻不考慮實際能力而“盲目追求”。
實際上,當一個人確定的目標由於自身條件或社會因素的限製,不能實現並受到挫折時,就可以改變目標,用另一目標來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滿足;或通過另一種活動來彌補心理上的創傷,驅散由於失敗而造成的內心的憂愁和痛苦,增加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1997年初,陳紅下崗了。雖然失去了“鐵飯碗”心碎般難受,但她是要強的女人,她堅信,別人能夠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關鍵是要有決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於鐵飯碗,決定尋找自食其力的門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7年9月,她多方籌資2000元購買了毛線編織機,並報名參加了編織技術培訓班。一個月後,她用所學的技術開了一個毛線編織加工店,很快生產出第一批產品。織出的毛線衣褲規格齊全,花式多樣,價格便宜,鄰裏朋友口碑相傳,小小編織店的名氣一下在縣城傳開了,生意越來越火。
苦心經營兩年多,別人見這營生有利可圖,便紛紛加入,小編織店一下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蘇南針織品在響水市低價傾銷,使得編織店的利潤越來越低,陳紅的生意也越來越不景氣,這時她主動放棄了編織市場,另找門路。她走南闖北,調研市場,又辦起了市第一家塗料廠,高薪聘請技術員,開發出了填補國家空白的產品,一炮打響,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