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做人從修身開始(46)(2 / 3)

從陳紅的奮鬥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果斷決定自己創業,如果沒有果斷轉行,那麼她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在此,我們可以得出一條成大事的經驗:適應現實的變化而迅速改變自己的觀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有聰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些人對待問題脫離實際,就認準了一條道兒走到底,不撞南牆心不死,從不顧及客觀情況,隻是單純的以不變應萬變,那也隻能是自設苑囿,作繭自縛。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麵前,由於原定的追求目標已不可能實現,或是為了用其他行動來轉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會轉而追求別的目標或是進行另外的活動。這也可以獲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補償。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現實中,離開特定的現實,要想成大事,簡直是天方夜譚。為什麼?因為現實是每個人生活的基礎。對於那些不停地抱怨現實惡劣的人來說,不能稱心如意的現實,就如同生活的牢籠,既束縛手腳,又束縛身心,因此常屈從於現實的壓力,成為懦弱者。

那些真正成就大事的人,敢於挑戰現實,在現實中磨煉自己的生存能力,敢於改變自己,改變目標,這才是能成事的做法。

做人要學會圓通,處世圓通而不圓滑

處世必須圓通,隻有圓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則和價值標準,這是“方”,“無方則不立”。但是,隻有方,沒有圓,為人處世隻是死守著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之處,過於直率,不講情麵,過於拘泥於禮儀法度,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把握,則會流於僵硬和刻板。比如,鄭人買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場買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腳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場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碼。賣鞋的告訴他為什麼不用腳試一試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不信自己的腳。還有刻舟求劍的故事等,就是指這種做人拘泥於已有的條條框框,刻板,僵化,不知變通。做人,要學會圓通,但不能圓滑。

圓通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持經達權。它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處理得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複雜的局麵能控製得住。

圓滑這兩個字,人們一般是不太喜歡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圓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麵的不誠實、不負責任,油滑、狡詐、滑頭滑腦。圓滑的人外圓內也圓,為變通而變通,失去原則。有圓無方失之於圓滑。離經而叛道,表麵上看是對人一團和氣,實際上已喪失了原則立場。

圓滑是一種“泛性”。它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如何做人的各個方麵、各個層次之中:既可以表現在“政治行為”之中,也可以表現在“工作行為”之中,還可以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細小事務之中;有成熟意義上的圓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義上的圓滑,如為了占小便宜之類的圓滑。

圓滑的人在回答問題時,不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含含糊糊,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比如:“請問要喝咖啡,還是紅茶?”圓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紅茶”,而是回答“隨便”或“哪樣都可以”。林語堂先生把這種表現稱之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夥子,興衝衝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僅僅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