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做人從修身開始(47)(2 / 3)

日本人也很重視“和”,甚至有的企業家把它當作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但中國人主張的“和”與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拋卻自己的主張,眾口一詞,讚同團體的意見,最終達成一致的看法。這種意思比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沒有自己的意見,盲目附和別人的態度,人雲亦雲。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麵又能與周圍的人相互協調,“和則生物,同則不濟”。

“以和為貴”也是治國者的方略,因為它蘊含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國者都希望國內太平,永無紛爭;國家之間“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林語堂認為“和平”是人類的一種卓越認識,中國人尤其酷愛和平,不愛挑起戰爭,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受“和為貴”理念的浸潤和熏陶,使得人們從小就養成一種以和為貴的人生理想,他們不嗜戰爭,一名尋常中國兒童能知一般歐洲白發政治家所未知之理,這就是不管戰爭是為國家還是為個人,都會使人殘肢斷體喪失生命。

“以和為貴”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和危害,空氣汙染,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來整合人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去行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在今天仍是一條協調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的多樣化、複雜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種種不和,不和就會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會導致摩擦,摩擦導致矛盾,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爭鬥。特別是當人們之間有利益衝突時,鬥爭就難免了,而且鬥的方法也舉不勝舉。有明爭也有暗鬥,不管是哪種相鬥方式,都會傷了彼此間的和氣,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做人應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們都抱成一團,講求一團和氣,無原則地妥協和謙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團結進取的和諧的人際關係,追求工作上的互幫互助的氛圍和對人對己寬容大度的氣量。“和”是成就大業的良好環境,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標。

“和”字值千金,萬事和為貴。一個和睦的家庭,會令人感到溫暖;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使人感到舒暢;一個和平的環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設;一個祥和的氣氛,讓人世充滿了溫暖。

“吃虧是福”是智者奉行的生活藝術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中國哲人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曠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寧靜。

唐代的兩位智者寒山與拾得(他們二人實際上是一種開啟人的解脫智慧的象征)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日,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結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那麼,我們就真的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所以,“吃虧是福”不失為人生一種特殊的處世哲學,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吃虧”大多是指物質上的損失,倘使一個人能用外在的吃虧換來心靈的平和與寧靜,那無疑獲得了人生的幸福。記不清哪位哲人曾寫下下麵這段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的確是對“吃虧是福”的最好的詮釋。在此引用,以與大家共賞:

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的回報時,你一定取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的獲得超過了你付出的勞動,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很多人拾金不昧,決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願意被一時的貪欲搞壞了長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去。有時,你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也有時,看似占了金錢便宜,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所以,先哲強調“吃虧是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調的姿態做著各種各樣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們當然就是我們常說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