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處世若能剛柔相濟,把方與圓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那就是方圓無礙了。方圓無礙,按現在的說法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戰略、最高級的政策,也是為人處事最高級的方式、方法。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
做人要能剛能柔,可方可圓。把握好剛柔的尺度,拿捏好方圓的分寸,才能方圓無礙。
協調而不討好,入於內而出於外
現實社會不是生活的真空,無時不刻不充滿著權力的較量,利益的紛爭,性格差異的磨擦,你即使一點不去爭,也有人與你爭。甚至還有那麼一種得寸進尺,想騎在別人脖子上的人,你退一尺,他就進一丈,你給他吞一個指頭,他就要吞到你的手肘。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事業,花費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融洽的環境氛圍有助於一個人脫穎而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種是討好,一種是協調。
協調是著眼於自我調整,主觀適應客觀,個人適應集體,不斷地使自己與周邊的環境保持一種動態平衡。而討好與協調不是一般方式方法上的區別,首先是它的著力點錯位,不是強調主觀,調整自我來適應客觀,而是遷就和迎合他人的需要,來換取別人對自己的寬容或姑息。
討好者的目的與動機並不是對稱的,它不是通過調節個人與群體的關係,而是為了謀求狹隘的個人利益和需求,去討好那些與自身利益有關的人,特別是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人都有一個弱點,喜歡聽恭維話。對人說一些讚譽之辭,如果能言者由衷,恰如其分,適合其人,相當有分寸,而不流於諂媚,將是一種得人歡心的處世方法,聽者自然十分高興,這未免不是好事。如果不問對象,誇大其詞,竭盡阿諛奉承之能事,不僅效果不佳,有時還會被別人稱為馬屁精,落個壞名聲,而且,花費的代價大,成本高。因為他不能做到同時去討好所有的人,為了不得罪人,他必須不斷地討好,這不僅加大了成本,而且活得很累;更主要的是毀了自己的前程。
習慣於討好的人,是不講究做人原則的,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在人前講人話,在人後講胡話,為個人私利所左右,為討好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競爭力。大凡有正義感的人,對兩麵三刀的家夥是非常反感的。
我們說要善於協調,並不是要人處世圓滑,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是要人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當著張三說李四,碰到李四又說張三。其實,這種人是可鄙的。但一個人如果能在堅持大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對一些無關大局的事作一點讓步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做到大家都喜歡你,那麼在你的世界就是以你為中心的,你並沒失去什麼,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且,你生活的環境氣氛融洽,自己心中也快樂得多。
善於協調的人,一般人際關係都是十分融洽。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人,他既不拉幫結派,又不是獨來獨往,他是介於二者之間,既與這派有聯係,又與另一派有瓜葛,你很難將他劃為哪一派,而且,很奇怪的是,這種人往往能同時為兩派接受。所以,辦起事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提高效率。
要謀求生存和成功,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討好不是良策,協調才是好辦法。
以和為貴是一條經世致用的原則
“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一個影響深遠的理念,這種理念滲透在人們心中,表現在各個領域。
“和”首先是一條經世致用的原則。
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為貴”。兵家有個理論叫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條經驗:“家和萬事興”。經商者有個信條:“和氣生財”。治國者講究和平。由此可見,謀“和”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和”是賢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們周圍可以找到許多以和為貴的凡人,在曆史上,謀“和”,求寬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無不在昭示人們“以和為貴”,不要以鄰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對頭之間不再冤冤相報,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