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快樂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人生藝術。不管怎樣,學會了創造快樂,你身上就會充溢著快樂的細胞,每天晚上都定能安安穩穩地睡覺,每天早晨都能興致勃勃地迎接又一個平凡而充實的日子,生活中就會永遠充滿著燦爛的陽光。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兩個和尚一道到山下化齋,途經一條小河,兩個和尚正要過河,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河邊發愣,原來婦人不知河的深淺,不敢輕易過河。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和尚立刻上前去,把那個婦人背過了河。兩個和尚繼續趕路,可是在路上,那個年紀較大的和尚一直被另一個和尚抱怨,說作為一個出家人,怎麼背個婦人過河,甚至又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言語。年紀較大和尚一直沉默著,最後他對另一個和尚說:“你之所以到現在還喋喋不休,是因為你一直都沒有在心中放下這件事,而我在放下婦人之後,同時也把這件事放下了,所以才不會像你一樣煩惱。”
放下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
隻要你不把閑事常掛在心頭,你的世界將會是一片風光霽月,快樂自然願意接近你!
其實,生活原本是有許多快樂的,隻是我輩常常自生煩惱,“空添許多愁。”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感慨:事業小有成就,但心裏卻空空的。好像擁有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總是想成功後坐豪華郵輪去環遊世界,盡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仍然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去了卻心願。因為還有許多事情讓人放不下……
對此,台灣作家吳淡如說得好:好像要到某種年紀,在擁有某些東西之後,你才能夠悟到,你建構的人生像一棟華美的大廈,但隻有硬件,裏麵水管失修,配備不足,牆壁剝落,又很難找出原因來整修,除非你把整棟房子拆掉。
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會不知道你是誰,你也很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是誰。
仔細咀嚼這段話中的味道,我輩不就是因為“舍不得”嗎?
很多時候,我們舍不得放棄一個放棄了之後並不會失去什麼的工作,舍不得放棄已經走出很遠很遠的種種往事,舍不得放棄對權力與金錢的角逐……於是,我們隻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著健康與年華。不是嗎?現代人都精於算計投資回報率,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在指掌間溜走?而我們卻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的數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撈不回來。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是多麼自在的快樂之道啊,倘使你總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眠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這樣放不下,你又怎能快樂呢?
莊子雲:“人生如白駒過隙。”哲人的結論難道不能使人有些啟迪嗎?我輩何不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做個快樂的自由人呢?
人生中的很多煩悶和苦惱,其實是源於我們內心放不下許多東西。放下是一顆開心果,是一粒解煩丹,是一道歡喜禪。事事都看得開、放得下,才會心無掛念,輕鬆快樂。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是給人快樂
英國《太陽報》曾以“什麼樣的人最快樂”為題,舉辦了一次有獎征答活動,從應征的八萬多封來信中評出四個最佳答案:
(1)作品剛剛完成,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
(2)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
(3)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4)千辛萬苦開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
要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從第一個答案中,我們知道必須工作,有工作,就會使人快樂;第二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必須充滿想象,對未來充滿希望;第三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心中有愛,那種無私的、不計報酬的愛;第四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為樂的技能。隻有這樣的人,世人才會給他最美妙的報償,正所謂予人快樂予己快樂。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處於快樂的包圍之中。快樂是可以分享的,你給別人帶來了快樂,你分享給別人的東西越多,你獲得的東西就會越多。你把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幸福就會更多。但是,如果你把痛苦和不幸分給別人,那你得到的也隻能是痛苦和不幸。生活中你如果整天以一張愁眉苦臉待人,那別人會全以同樣的麵孔對你,你看到了更多的愁容;相反,如果你以笑臉相迎,你會看到更多的笑臉,你的快樂心情加倍了。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疼愛他的兒子,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這樣,他的兒子卻還總是整天眉頭緊鎖,麵帶愁容。於是,國王便懸賞找尋能給帶來兒子快樂之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