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5)(3 / 3)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富商花費巨資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董、字畫以及各種珍珠、翡翠等,為防失竊,他安裝了嚴密的保安係統,平日裏很少進去欣賞,隻當成個人財富的一部分用來炫耀。

有一天,富商忽然心血來潮,決定讓大廈清潔工進去開開眼界。

清潔工進去後,並未流露出豔羨之色,隻是慢慢地逐一瀏覽,細細地欣賞。待步出厚厚的鐵門時,富商忍不住地炫耀說:“怎麼樣?看了這麼多的好東西,不枉此生了吧?”

那個清潔工說:“是啊,我現在感覺與你一樣富有,而且比你更快樂。”

“怎麼可能?”富商搖著頭說道。

那個清潔工笑著答道:“你所有的寶貝我都看過了,不就是與你一樣富有了嗎?而且我又不必為那些東西擔心這擔心那的,豈不比你更快樂?”

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感覺如何。隻要用心去感受,快樂就無處不在。生活的樂趣是對生命的熱情,喪失這種熱情,即使能像故事中的富商一樣擁有很多的財富,也不一定能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就要敢於接受挑戰和考驗,在困難中,依然精神抖擻,向著目標前進。在苦難中,不忘仰望星空,輕輕哼唱,感激陽光雨水,讚美它的神奇與無私。快樂和痛苦是一體兩麵,經受不住痛苦的考驗,也就難以體會真正的快樂。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但不可自私。快樂是無私的,為別人帶來一份快樂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同樣的快樂,而帶給別人煩惱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一樣的煩惱。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應順其自然,不能樂昏了頭。快樂就像春風,可以讓人感到舒適,過了頭則會樂極生悲,拂麵的微風就會變成極具破壞力的狂風。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是一種灑脫,是一種境界,是最為成功的人生。

知足常樂,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講的是知足常樂的道理。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說的也是知足常樂的道理。

知足常樂,可以說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在現實中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許多人不可謂不聰明,但卻由於不知足,貪心過重,為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於名利場中,每日抑鬱沉悶,不知人生之樂。

知足才能常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脹,必將後患無窮。人有了貪欲,就永遠不會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高興不起來。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寫道:“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出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有一個人,偶然在地上撿到一張百元大鈔,他因這筆意外之財,以後總是低著頭走路,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久而久之,低頭走路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習慣。若幹年後,據他自己統計,總共拾到紐扣近4萬顆,針4萬多根,錢則僅有幾百塊,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嚴重駝背的人,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沒有好好地去欣賞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地的鳥語花香。

不知足、貪心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堅守的原則,都可能在貪心麵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較而來。同樣,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樣,沒有填滿的時候,如果任由其膨脹,則會為此生出許多煩惱。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們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我們不妨抱一種“比下有餘”的人生態度。

有個青年人常為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

“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一位智者問他說。

“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對此,我用一袋黃金作為補償。”智者又說。

“不,我也不能失去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