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10)(3 / 3)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人類的航標燈,在我們困惑糊塗時指點迷津,在我們迷茫危急時解除煩惱,在我們空虛無聊時充實大腦。孟德斯鳩說:“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笛卡爾曾經說:“讀好書就像是和過去最優秀的人交談一樣。”工作中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妨找本自己喜歡的書,專心去讀,去和書中的主人公對話,向他們訴說苦楚與無奈;生活中當我們寂寞難奈時,不妨伴著雨聲,打開一本書。

喜好讀書是好習慣,然而喜讀書還要善讀書,善讀書還要善用書。讀書要有所選擇,漫無目標,無書不讀的人,他們的知識很難精湛。讀書無選擇,便隻能當一個書架,你放上什麼書,它便容納什麼書。讀書即使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總也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書吧!就像交友一樣,有的人可以成為無所不談的知己,而有的人則隻能是泛泛之交,有的人則須敬而遠之。

此外,讀書貴有疑,不能完全相信書中所講,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古人有言:“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主。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讀書既要有所獲,又要有所思、有所疑,這才符合認知的過程。

善於讀書的人,任何一本書對他而言就都如同一條幫他渡河的小船,既然渡過了河,就該舍棄小船,有誰會在登岸之後還拖著小船過日子的啊?畢竟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學會更好地做人,是學會把生活過得更好,而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世間最為淵博的書籍莫過於人生,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參悟出人生的真諦。讀有字書可以讓人增長學問,而讀懂人生這本無字書,則可以增長智慧,可以讓人快樂富有過一生。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最豐富的營養品。讀書可以增長見識,增進智慧,也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要想自己的生活變得豐盈充實,人生變得高尚有價值,就讓生活中每天都充滿書的影子吧。

讓音樂奏響人生美妙的旋律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一種人類共有的語言。它來源於生活,為我們的情感服務。科學研究證明:聽適合的音樂,可以優化人的性格,平穩人的情緒,提高人的修養品位,甚至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神奇功效。聽音樂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調節人的情緒,從音樂中獲得力量。

醫學專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人類需要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並從中受益。音樂可以調節人體大腦皮層的生理機能,提高體內生物的活性,調節血液循環和活化神經細胞。另外,音樂會使人體的胃蠕動更有規律,能夠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在醫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當你聽一曲“莫紮特”之後,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研究者證明,在IQ測試中,聽莫紮特的受試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國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凱金太爾夫人因乳腺癌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靠近死亡的邊緣。這時候,金太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天天堅持用鋼琴為愛女彈奏樂曲。或許是充滿愛心的旋律感動了上蒼,兩年之後奇跡出現了,金太爾夫人勝利地戰勝了乳腺癌。重新康複後,她熱情似火地投身於音樂療法的活動中,出任美國某癌症治療中心音樂治療隊主任。金太爾夫人彈奏吉他,自譜、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幫助癌症病人振奮精神,與癌症進行頑強的鬥爭。

德國科學家馬泰鬆致力於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注意到,常常聆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柔;與低沉古典音樂特別有緣的家庭成員,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對浪漫音樂特別鍾情的家庭成員,性格表現為思想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說:“旋律具有主要的意義,並且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並有益於健康,正是因為音樂有動人的旋律。”

音樂是起源於自然界中的聲音,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音樂對人的精神、髒腑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音樂主要是通過樂曲本身的節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調等的不同而產生療效的各異。在進行音樂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診斷,在辯證配曲的原則下,選擇適當的樂曲組成音療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