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10)(2 / 3)

一部《茶經》,洋洋灑灑:什麼茶用什麼水,什麼水用什麼壺,什麼壺用什麼火……詳細得連日本人也叫絕,但隻有飽食終日的士大夫之流,才能斯斯文文參照實施,一般平民百姓,誰能去講“揚子江中水,雲峰頂上茶”?

茶是一縷清風,令人安靜悠閑;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煩惱與悲苦。

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澱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便又不要太過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隻要能夠喝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活色生香,咖啡杯裏也有好心情

有時心情會無端發黴,百事無心,看誰煩誰。這個時候,不妨到找個咖啡屋,坐下來喝杯咖啡,或是在家裏自己動手煮一杯咖啡。喝咖啡不像喝酒或果汁:滿杯的咖啡,讓人看了就失去喝的興趣,普通都隻到七八分滿為適量。分量適中的咖啡不僅會刺激味覺,喝完後也不會有膩的感覺,反而令人回味無窮。同時,適量的咖啡能適度地促使身體恢複活力,頭腦為之清爽。

咖啡豆中含有大約5%~8%的糖分,烘焙後大部分轉化為焦糖,這是香味和苦味的來源,未轉化的糖分留有少許甜味;烘焙時釋放出丹寧酸,與焦糖結合,產生略帶苦味的甜味。所以,人們對咖啡的味感一般會有苦、酸、甜、香、澀幾種,這也不正像人們對待生活的體驗一樣嗎?咖啡可以讓人品出生活的滋味。喝咖啡不同於喝茶,喝茶講究的是品味,而咖啡講究的是氛圍。獨自一人呆在咖啡屋裏,聽著憂傷的或是舒緩的調子,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似乎有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但心情卻是好的。

如果你選擇煮咖啡,那沸騰不止的咖啡,讓自己又莫名地衝動起來,一下子有了生活的勇氣,心中的不快,似乎也隨著那冉冉升起的蒸汽一起消散了,此時好像不是在煮咖啡,而是煮心情。咖啡煮完後要過濾,要留下精華,把渣扔掉。生活不也是如此嗎?生活中也會有取有舍,也應該把不必要的東西勇敢舍棄,不然會像咖啡的渣一樣影響生活的味道。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有不順心的時候,此時不妨來杯咖啡,讓咖啡的苦味去衝淡生活中的無奈與痛苦;不妨像過濾咖啡一樣,把自己的心情來個過濾,然後讓心靈透透氣,使自己重新擁有一個好心情。

當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端到麵前後,先不要急於喝,應該像品茶或品酒那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達到放鬆、提神和享受的目的。

第一步,聞香,品嚐一下咖啡那撲鼻而來的濃香;

第二步,觀色,咖啡最好呈現深棕色,而不是一片漆黑,深不見底;

第三步,品嚐,先喝一口黑咖啡,感受一下原味咖啡的滋味,咖啡入口應該是有些甘味,微苦,微酸不澀。然後再小口小口地品嚐,不要急於將咖啡一口咽下,應暫時含在口中,讓咖啡和唾液與空氣稍作混合,然後再咽下。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可見,咖啡跟人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走進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精神家園——咖啡館(廳),要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輕啜、慢品、細回味。此刻,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去忙,什麼都不去想,隻是靜靜地品味咖啡,品味心情,品味人生。

咖啡世界,活色生香,雅俗共賞,情致盎然。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不來一杯咖啡呢?相信你的心情會隨著咖啡的咽下一點一點地好起來。

讓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滿書的影子

記不清哪位先賢說過:“人生善讀書,享世間清福。”書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是人類心靈空間的展現,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記載。書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能讓人增加智慧與才幹,讓人學會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本領。

古人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們讀書大多為了應仕,而現代人除了從書中獲取知識外,還把讀書當作一種消遣和休閑方式。因為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可以讓人忘掉煩惱與不快。古人說“古今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又說“為善最樂,讀書最佳”,可見讀書是人生樂趣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