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酒,便沒有李白怒罵權貴的狂傲詩篇;沒有酒,便沒有曹操那“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其實,現代人比古人更是忙碌,隻不過現代人更會懂得壓抑,懂得控製自己的感情,不會像李白和曹操一樣揮灑著對人生的感慨罷了。
此外,古人還以酒會友,“竹林七賢”個個都是酒鬼,也是酒友。其中,最瘋狂的大約要數劉伶。他出去,常攜一壺酒,乘一鹿車,鹿車上放著鍬,如果他醉死,人們便可以就地把他埋了。七賢的時代,人生的誌向無法得以實現,外在的壓力把每個人都封鎖起來。平庸的人無奈地認可了人生,平淡地生活下去,直至萎靡死亡;超俗的人把鬱悶宣泄成為任誕,成了“狂”,然而他們也不知道這“狂”的盡頭會是什麼。劉伶的境界折射出壓力下人生的不可把握:“結果”是無法預料的,人們能做的隻是盡享眼前的歡樂!這,大約也正是“原野人”的心情吧!宣泄,其實並沒有什麼原因,隻是生命的壓力太重;宣泄,其實也不為什麼結果,因為狂放的背後,常常是更大的無奈。
任何的痛苦都會有一個根源:平凡的人想擁有不凡的未來,不凡的人又懷念平凡的過去,這種“圍城”式的期待,也許便是人生一切苦惱的症結所在。理想與現實,永遠不可能真正地統一。這種苦惱,纏繞著古往今來的每一個人,這也正是從古自今,人們都借酒澆愁的原因。當你為某事而煩惱的時候,不妨熱上一壺小酒,或是來上一瓶啤酒,獨自一人坐下來慢慢享用,暫時把煩惱放在一邊。有人說借酒澆愁愁更愁,其實不然,喝酒以後的愁,是一種釋放,是鬱積於心的苦悶的宣泄,而宣泄以後則會大徹大悟。
任何事情都講究個度,喝酒也不例外,要適可而止,不能貪杯,更不能酒後尋釁滋事,否則便會適得其反,真的是愁上添愁了。
當心中遇有不快,或生活中遇到麻煩事時,不妨借酒排解,或獨酌,或對飲,讓酒來澆滅心中的怒氣,排解心中的不快。
釣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
整日生活在嘈雜的環境裏,很容易讓人身心疲憊、心浮氣躁,讓人增加心理負荷,從而有礙身心健康,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心髒病、腦血管意外等多種病症。所以,我們應該工作休閑兩不誤,在工作的同時,不忘給心情一個放鬆的機會。如果放長假,時間允許,你可以選擇去遠足,但如果忙裏偷閑,那最好選擇釣魚,這既不會讓你太過勞累,又能讓你消除緊張的精神狀態,使你恢複良好的心境。
釣魚活動有動有靜,動靜結合,靜可以養神,可以讓人放鬆心情,心平氣和,使心靈得到陶冶;動則可以養形,讓人舒展筋骨,鍛煉身體。馬克思曾說過:“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心靈上的疲憊和痛楚。”釣魚時,手握魚竿,獨坐在釣魚台前,不需費盡心思,“願者上鉤”即可。這種意境,讓人心曠神怡,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早已拋到腦後,心情會一下子豁然開朗。所以說,釣魚可謂是修身養性、防治疾病和增強體質的極佳運動方式。堅持垂釣,不僅可以陶冶性格,培養耐性,調劑生活,消除疲勞,更能讓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讓人以旺盛的精力、充沛的體力再次投入工作和學習中去。
佛家修身養性講究靜,認為靜可以“煉心,強體”,所以打坐是他們的必修課。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新來的小和尚夏天熱得受不了,一個勁地扇扇子還是汗流浹背,可他卻見自己的師父,坐在蒲團上閉目養神,一點也不感到熱,似有涼風吹過。他便好奇地問:“師父,為何弟子感到這般悶熱,而你卻如此清涼?”師父笑著說道:“心靜自然涼,心裏能放得下,不去想著熱,也就不感到熱了。”看來,“靜”字對修身、處事都是大有好處的。釣魚也講究一個“靜”字。釣魚時你要能耐得三分靜,有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鉤,要能夠冷看魚漂起伏靜觀竿梢顫動。如果你心浮氣躁,永遠也不會釣到魚,你必須忘我,你必須全身心放鬆,你必須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此時,你心如止水,似眠非眠,哪裏還有什麼名利、是非之爭啊?
釣魚講究一個火候,講究恰到好處,講究一點“中庸之道”,釣魚時竿提早了,鉤子還未被魚吃進嘴不行;提晚了,吃進魚嘴的鉤子又被吐出來也不行。而人生不也是如此嗎?隻有我們投入全部的熱情和希望,集中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從容追求,沉著守候,才能適時抓住機遇,在生命的長河裏釣起人生的輝煌。此外,釣魚時也能讓人心起慈悲憐憫之心,眼見得活生生的一個生命,在自己手中泯滅,心中肯定會懺悔。生活中也需要有這樣一處心態,為人也講究一個“善”字。真正的釣魚之人,個個都有菩薩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