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沒有破口大罵,沒有大聲訓斥士兵,沒有擺出元帥的架子,而是語重心長、和風細雨地批評士兵的錯誤。有這樣大度的元帥,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戰呢?如果拿破侖不寬容士兵,那後果隻能是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識,喪失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寬容,對人對己都可成為一種無須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寬容,它往往能折射出一個人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良好的涵養。學會寬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麵的“營養”,需要自己時常把視線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結構和心理素質上。否則,一個缺乏現代文明陽光照射的貧兒,當然會被人們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當然,寬容決不是無原則地寬大無邊,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於社會基礎上的適度寬大,必須遵循法製和道德規範。對於絕大多數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寬恕和約束相結合的方法;而對那些蠻橫無理和屢教不改的人,則不應手軟。從這一意義上說,“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乃是應取的態度。
處處寬容別人,決不是軟弱,決不是麵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在短暫的生命裏程中,學會寬容,意味著你的思想更加快樂。寬容,可謂人生中的一種哲學、一種藝術。學會寬容別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許多快樂,使人生更有意義。正因為有了寬容,我們的胸懷才能比天空還寬闊,才能盡容天下難容之事。
得體淡泊,學會寬容!
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喜悅。
氣量是一種修養,讓他三尺又何妨
唐代婁師德,器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著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抱怨,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於重罵我,我真不想勞動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廷玉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要心懷坦蕩,寬容他人,就必須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不計較個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嚴的,既需要他人的體諒,又有義務體諒他人。有了互相之間的諒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互讓,就是彼此謙讓,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心底無私天地寬,淡泊名利,摒棄私心雜念,自覺做到以整體利益為重,把好處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相互之間的矛盾就容易化解;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是難以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計較我高你低。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會有知心朋友。互愛,就是彼此關心,不計較品格氣質的差異,愛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萬別、迥然不同的人和諧地融為一個整體;愛能融化隔膜的堅冰,抹去尊卑的界線,使人們變得親密無間;愛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間變得更加美好。
能否擁有雅量,關鍵靠三點:
一是平等待人的態度。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保持一顆平常心,平視他人,尊重他人。
二是寬闊的胸襟。心胸坦蕩,虛懷若穀,聞過則喜,有錯就改。
三是寬容的美德。能夠仁厚待人,容人之過,“宰相肚裏能撐船”,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由此看來,在雅量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行。如今的一些人之所以難有雅量,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以上幾個方麵的修煉不到家,素養與品行上尚欠火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