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量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宰相胸襟,一種大將風度。
器量寬宏萬物容,擁有豁達的胸懷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
雖說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後天學習、培養。我們閱讀曆史,多少名人聖賢,有時不讚其功業,而讚其器量。所以,器量對人生的功名事業至關重要!有器量的人在為人處世上的表現就是豁達大度。
豁達的人,常常是樂觀的人。而所謂樂觀,按照某位哲人的說法,就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相比,僅僅是因為後者選擇了悲觀。
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樂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樂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隻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每個人的滿足與不滿足,並沒有太多的區別與差異;幸福與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卻會相當巨大。
觀察分析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你往往會發現,他的思維習慣中有一種自嘲的傾向。這種傾向,有時會顯於外表,表現為以幽默的方式擺脫困境。自嘲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有許多無法避免的缺陷,這是一種必然。不夠豁達的人,往往拒絕承認這種必然。為了滿足這種心理,他們總是緊張地抵禦著任何會使這些缺陷暴露出來的外來衝擊。久之,心理便變得脆弱了。一個擁有自嘲能力的人,卻可以免於此患。他能主動察覺自己的弱點,他沒有必要去盡力掩飾。從根本上來說,一個尷尬的局麵之所以形成,隻是因為它使我們感到尷尬。要擺脫尷尬,走出困境,正麵的回避需要極大的努力,但自嘲卻為豁達者提供了一條輕而易舉逃遁出去的途徑——那些包圍我的,本來就不是我的敵人。於是,尷尬或困境,就在概念上被消除了。
據說一位店主的年輕幫工總是遲到,並且每次都以手表出了毛病作為理由。於是那位店主對他說:“恐怕你得換一塊手表了,否則我將換一位幫工。”這話軟中帶硬,既保住了對方的麵子,又嚴厲地指出了對方的過失,這樣比較易於讓對方接受。
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有大度的心胸。在我們的下屬中,可能有各種各樣性格的人,各人的處世方式、工作能力都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有寬闊的心胸。
寬容就像清涼的甘露,澆灌了幹涸的心靈;寬容就像溫暖的壁爐,溫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寬容就像不熄的火把,點燃了冰山下將要熄滅的火種;寬容就像一隻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
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穿梭於茫茫人海中,麵對一個小小的過失,常常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歉語,帶來包涵諒解,這是寬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話,被人不理解或不信任,但不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也是寬容。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的“對手”,出於內心的醜惡,在你背後說壞話做惡事時,此時你想伺機報複還是寬容?當你親密無間的朋友,無意或有意做了令你傷心的事情,此時你想從此分道揚鑣還是寬容?冷靜地想一想,還是寬容為上。這樣於人於己都有好處。
有一天,一個強盜突然闖進禪院,向七裏禪師搶劫:“快把錢拿出來,不然就要你的老命!”七裏禪師指指木櫃說:“錢在抽屜裏,你自己拿吧,但請留下一點給我買食物。”強盜得手後正要逃走,七裏禪師卻把他叫住:“收了別人的東西應該說聲謝謝才對啊!”強盜扭頭隨便說了句“謝謝”便頭也不回地跑了……
後來,這個強盜被捕了,衙差把他帶到七裏禪師麵前:“他交待曾搶劫過你的錢,是嗎?”七裏禪師說:“他沒有向我搶,錢是我自願給他的,再說,他也謝過我了。”
這個人服刑期滿之後,立刻來叩見七裏禪師,真誠地懇求禪師收他為徒。七裏禪師虛懷若穀的“寬容之心”,使強盜那邪惡的心靈在瞬間得到了淨化,最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什麼是寬容?漢語詞典上說:寬容就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意思是說,對別人的傷害不計較和追究。
寬容的確是一種美德。溫暖的寬容也的確讓人難忘。不妨讓我們看兩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