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我們燦爛的陽光;我們不感恩,隻知一味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借口卻隻需一個。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
感恩,是一種觀察問題的視角。我們懂得感恩地生活,將會擁有美麗的心靈,生活也將會賜予我們燦爛的陽光。
感恩,一種發現美好的情操
感恩不僅指要感謝大恩大德,它更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親人的關愛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企業的就業之恩,同事的協作之恩,上司的栽培之恩,等等。總之,感恩世界種種的給予。
一位老者,寫了一篇文章回憶一年來使自己受感動的人和事。他寫道:有一天下雨,自己打著傘過馬路時,忽然一個小夥子攬著他的胳膊挽著他過了馬路,沒等他說聲謝謝,小夥子又返了回去,原來小夥子是專門為了護送他的;有一次,他到大商場買東西,一位中年婦女推開厚厚的大門,等他進了門才鬆開手,當向她道謝時,她送給他一個溫暖的微笑;在圖書館看書時,因為坐在窗戶旁邊,服務員熱情地說:“老同誌換個位置吧,窗戶旁邊有風容易著涼,身體可要緊啊!”這令他備感親切;他到銀行取款,出門時,保安員提醒他把錢放好,免得出現意外;他到醫院看病,護士小姐把他挽扶上樓;他晚上坐公交車打瞌睡,一個女孩下車時說:“大叔,別坐過站呀,坐車睡覺容易感冒。”等等。這些雖然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小事,仍然讓人十分感動。我們應該用感激的心情多說些“謝謝你”。如果我們每人時時為別人伸一把手,多說一聲“謝謝”;對給別人帶來不便,多說聲“對不起”,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和諧,更能容納人間的溫暖。
國內一位學者李先生到美國出差,偶然在餐廳裏看到兩個小朋友正在寫著什麼,大的十多歲,小的七八歲。李先生感到有趣,就問:“小朋友,你在寫什麼?”小朋友回答說:“我們在寫感謝信,每天都寫,這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李先生看到小朋友寫的內容:“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媽媽給我講的故事很有意思。”“昨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很好看。”
李先生看了心頭一震,這孩子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的大恩大德,卻能讓孩子在幼小心靈中感悟到點點滴滴的快樂和幸福。
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一種感恩的心情來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來看待這個世界,一定會覺得周圍的人很可愛,這個世界很美好,我們自己也會得到回報,也會覺得很富有。
感恩,才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人生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如果我們以愛心去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愛心對待我們。感謝生活的人,生活才會給予他豐厚的回報。一個人口渴了,發現半杯水欣喜若狂,是因為他感謝別人的給予,而抱怨的人下意識裏首先是對他人的不滿,甚至鄙視。一個不知感恩、不能感恩的人,不會擁有積極的心態,不會熱愛人生,不會熱愛工作,也不會擁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培養良好習慣的內在動力。
感恩與不滿是人的兩種情感,所關注、吸引的事物和形成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感恩的人關注、吸引美好的事物——感激→關注美好事物→形成積極期望→湧現積極改善→形成積極有效行動→造成積極結果。相反,不滿的人關注、吸引不滿的事——厭煩→關注不好的事物→形成消極期望→湧現消極改善→形成消極行動→造成消極的結果。這樣,形成馬太效應:感恩的人,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富有;而不滿的人,越來越煩惱,越來越貧窮。把“恩”拆開,就是“因”和“心”,正因為有了一顆愛心,人們才會用真情溫暖彼此的心。常懷感恩之心,會使我們心胸開闊,胸懷寬廣,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從而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感恩不是壓力,不是債務負擔,而是一種人生智慧,是一種催人向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