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可謂深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奧妙。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要出奇製勝圍魏救趙。龐涓不可能丟棄他的“老家”而跑到別處去打仗,對龐涓來說,魏國的都城大梁就是他的“青山”,是他柴禾生長的地方,他不可能不來拯救這個“青山”,否則他就“沒柴禾”做飯吃,而這樣一來自己就以逸待勞,自然可以大獲全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一個很“根本”的思想,而圍魏救趙是孫臏深刻理解並運用了這一“根本”思想的戰例,名垂千古。
無獨有偶,三國時諸葛亮北伐也遵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規律。三國時期,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北伐。當時有兩套方案,第一套是蜀國大將魏延的一個計謀,據記載,魏延當時的計劃是: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鎮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魏國聚集軍隊“尚二十許日”,諸葛亮大軍可趁機“從斜穀來,必足以達”。如此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但諸葛亮考慮後否決了,認為此計太險,未必能如此順利,一旦失利將大勢盡失,陷於進退維穀之地,於是最終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計劃,確立了先攻占隴右以此作為進攻跳板的戰略。
最後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此舉非為膽小,而是保本穩進的行事做法。
諸葛亮也深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奧妙。魏延的計劃固然有一定的可行性,至少“聽上去很美”,但一旦出一點意外,則“大勢盡失”,這是一種拿“青山”去搏命的做法,非用兵之道。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一旦有所失守,也可安全返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下次還可以出兵征伐。難怪司馬懿評價諸葛亮不是膽小,而是保本穩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一種長遠的生活眼光,一種持續奮鬥的生活意識,一種不爭一時之氣、不鬥一時之狠的生活曆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上進的表現。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生活中我們要踐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生活理念,就多做那些有益“青山”的事情吧。比如我們可以投資知識,年輕人找工作先別太看重錢,可做那些有益於知識、技能增長的工作,一技在手,不愁沒飯吃;工作後我們也別太拚,不要為了所謂的一些福利而去損害自己的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幸福的載體;平時業餘時間我們也不要太過穿梭於紛繁複雜的交際場所和雜七雜八的所謂業內培訓、會議等,多騰出時間陪陪家人,家是我們的根,家是我們的本,血濃於水,身體缺血,我們會沒命。家和萬事興,家和萬事興。
“老人家”教導我們:
《孫子兵法》有雲:以正合,以奇勝。“奇”固然是製勝的關鍵,但“正”是根本。也就是說,大兵壓境是“青山”,奇謀怪招是“柴禾”,有“青山”在,“柴禾”才能起作用,沒有大兵壓境,派一小隊人馬在後麵包抄又能有什麼用?當前我們發展經濟,為了一些GDP而破壞環境,這是一種為了一點柴禾而毀青山的愚蠢做法,從我們中國千秋萬代的基業來說,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