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這故事告訴一個鄰居,他說:“你正好給我出了個好主意!”第二天他拿了把鐵鍁,去挖屋前麵的草地。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草你要挖掉嗎?它們是多麼難得,而你又花了多少心血啊!”
“是的,問題就在這裏,”鄰居說,“每年春天要為它施肥、透氣,夏天又要澆水、剪割,秋天要再播種。這草地一年要花去我幾百個小時,誰會用得著呢?”現在,他把原先的草地變成了一片綠油油的山桃,春天裏露出張張逗人愛的小臉。這山桃花用不了多大精力來管理,使他可以空出身子幹些他真正樂意幹的事情。
把要你負責的事情分成許多容易做到的小事,然後,把其中一部分委托給別人。
去除那些對你是負擔的東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覺得無味的事情。這樣你就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自由,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屬於你的快樂。
享受詩意的人生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記簿上記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重活一次,我要嚐試更多的錯誤,我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願多休息,隨遇而安,處世胡塗一點,不對將要發生的事處心積慮地計算著。其實人世間有什麼事情需要斤斤計較呢?
“可以的話,我會多去旅行,跋山涉水,再危險的地方也要去一去。以前不敢吃冰淇淋,是怕健康有問題,此刻我是多麼的後悔。過去的日子,我實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過清醒明白,太過合情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我會什麼也不準備就上街,甚至連紙巾也不帶一塊,我會放縱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來,我會赤足走出戶外,甚至徹夜不眠,用自己的身體好好地感受世界的美麗與和諧。還有,我會去遊樂場多玩幾圈木馬,多看幾次日出,和公園裏的小朋友玩耍。
“隻要人生可以從頭開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還有什麼呢?”
林語堂也持同樣的看法,他說:“我總以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種人生的自然態度。”
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怍、學習、賺錢、求名外,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享受:可口的飯菜、溫馨的家庭生活、藍天白雲、花紅草綠、飛濺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與草原等。
此外還有詩歌、音樂、沉思、友情、談天、讀書、體育運動、喜慶的節日……
甚至工作和學習本身也可以成為享受。如果我們不是太急功近利,不是單單為著一己利益,我們的辛苦勞作也會變成一種樂趣。讓我們把眼光從“圖功名”、“冶生產”上悄悄挪開,去關注一下上帝給予我們生命、生活中的這些美好吧。
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問媽媽:“花兒會說話嗎?”
“噢,孩子,花兒如果不會說話,春天該多麼寂寞,誰還對春天左顧右盼?”
小女孩滿意地笑了。
小女孩長到十六歲,問爸爸:“天上的星星會說話嗎?”
“噢,孩子,星星若能說話,天上就會一片嘈雜,誰還會向往天堂靜謐的樂園?”
小女孩又滿意地笑了。
女孩長到二十六歲,已是個成熟的女人了。一天,她悄悄地問做外交官的丈夫:“昨晚宴會,我表現得合適嗎?”
“棒極了,My Darling!”外交官不無欣賞和自豪之情,“你說話的時候,像叮咚的泉水、悠揚的樂曲,雖千言而不繁;你靜處的時候,似浮香的荷、優雅的鶴,雖靜音而傳千言……親愛的,能告訴我你是怎樣修煉的嗎?”
妻子笑了:“六歲時,我從當教師的媽媽那兒學會了和自然界的對話。十六歲時,我從當做家的爸爸那兒學會了和心靈對話。在見到你之前,我從哲學家、史學家、音樂家、外交家、農民、工人、老人、孩子那裏學會了和生活對話。親愛的,我還從你那裏得到了思想、智慧、膽量和愛!”
做一個優雅快樂的女人,就要學會感受生活,學會品味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的內容。
雖然享受生活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努力地工作和學習,刨造財富,發展經濟,這當然是正經的事。但是,勞作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寫意”。一方麵勤奮工作,一方麵使生活充滿樂趣,這才是和諧的人生。
我們說享受生活,不是說要去花天酒地,也不是要去過懶漢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如果這樣“享受生活”,那才叫糟蹋生活。
20幾歲的女人要知道,享受生活,是要努力去豐富生活的內容,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質量。愉快地工作,也愉快地休閑。散步、登山、滑雪、垂釣,或是坐在草地或海灘上曬太陽。在做這一切時,使雜務中斷,使煩憂消散,使靈性回歸,使親情重現。用喬治·吉辛的話說,是過一種“靈魂修養的生活”。
擺脫貪欲的禁錮
金錢有時帶給我們的不是快樂,而是煩惱。人生一世,折磨我們的不一定是貧窮,也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貪欲。
佩斯城裏住著一個窮靴匠,名叫亞諾什。他每天辛勤工作,卻一直沒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因為家中每年都有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