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黃序(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世界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特大型綜合產業城市。建國以來,北京郊區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對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帶來了人口急劇膨脹、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質量惡化等國內外大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都曾出現過的城市病。因此,研究北京郊區城市化及城市發展,探索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郊區化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北京郊區城市化的基礎
北京郊區共有8縣6區,即近郊的朝陽、海澱、石景山、豐台區,遠郊的通縣、順義、昌平、懷柔、大興、延慶、平穀、密雲縣和房山、門頭溝區。1993年底,全郊區共有土地麵積167207平方千米,占北京城市總麵積的91%,共有常住人口8079萬人,占北京市常住總人口的768”,其中非農業人口4254萬人,占全市非農業人口的63%”。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在郊區的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麵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區麵積約占郊區總麵積的2/3,平原麵積約占1/3。(境內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洵河等河流流徑。平原地區大部分是褐色土壤,適於農業耕種\平原大部分地區地質條件和給水排水條件都較好,宜做建築用地。
北京為半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風向冬季以偏北或偏西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為主,年平均氣溫10—121。全年無霜期180—200天。
北京曾是遼、金、元、明、清五代故都,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她在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對郊區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據考證,北京的城市郊區大約在元大都時初步形成,到了明代已有明確的界線,即朝陽、東直兩關廂五牌三十七鋪,計40多個街巷村落;鄭村壩(今東壩)四牌,計15個村莊;安定、德勝關外六鋪,有60多個村莊;白紙坊五牌中屬城外有10餘個村莊;崇南、崇北坊郊外有10餘個村莊。總計城外關廂所屬街巷、胡同、村莊有230餘個。這一時期城市郊區的職能與城市的性質密切相關。京師作為明朝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統治中心和消費城市,這時的北京近郊是一個為宮廷生活服務的農牧園藝區。如東北郊鄭村壩(今東壩)一帶為明代禦馬苑所在地,西南郊為嘉蔬署所在地,各村民多為菜戶,專供宮廷食用蔬菜;東南郊、南郊除菜農外,又有花戶專門培育花朵,以供宮廷及官僚貴族觀賞;北郊則多牧養奶戶。這些地區的耕作,養殖傳統,有的一直保持至今。
清代定都北京以後,為了加強對其政治中心北京的統治,在京城內外設立了巡捕營訊。依照京營訊地的管豁範圍,北京城區與郊區的行政界限正式確定,其城市範圍也相對穩定,變動不大。到清末時,京營四郊的人口已達34萬人。清代在北京近郊發展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從康熙開始,清皇室就利用北京近郊優越的地理環境,興建皇家園林,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西北郊以“三山五園”為主體的建築群。“三山”即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五園”即香山的靜宜園(香山公園前身)、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頤和園前身),以及暢春園、圓明園。“三山五園”的修建,不僅為依山帶水風景秀麗的郊野天然風光增添了金碧輝煌的人工色彩,也使近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除仍具有為皇室及市民提供農副產品的農牧園藝區的職能外,由於皇族常來這裏逍遙享受,處理政務,這裏實際上已成為當時政治統治的分中心,與京城的關係甚為密切。
自國民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到建國前夕,北京曾先後作為首都和特別市,名稱幾經變換,但其郊區範琴均未有大的變化。西至三家店,東達東壩,北起立水橋,南迄大紅門,麵積為654平方千米。民國時期北京近郊的社會經濟發展在帝國主義入侵的影響下有了一些變化,開始出現了個別的近代工業和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日偽政府還試圖在五棵鬆建立北京新城區,這一切雖然密切了近郊與城區的關係,但其作為農牧園藝區的性質並沒有改變。
北京的遠郊在曆史上沒有明確界限,但它與北京城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如通縣,在公元前2世紀秦統一中國後,涿州、漁陽,北平諸郡均利用潞水運輸糧草,通縣是水路運輸的必經之地。以後遼金元明清各代,北京作為京都,所需糧草物資,均自漕運而來。元大都時,在都水監郭守敬的主持下,開鑿了通惠河、漕運更加發達,管理漕運的衙署機構也大部設在通州,以管理糧食和各種物資的運轉、保管,運河的修繕等事宜。因此,大都城的建立和通州城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