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建國前夕,北京郊區共有土地麵積645平方千米,為滿足首都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解決城市建設用地、副食蔬菜供應,城市用水等一係列問題,前後幾次擴大了市域範圍。1949年6月,長辛店、豐台、門頭溝、南苑劃入本市,共增加土地麵積548平方千米,人口25人。1952年7月,宛平縣和房山縣75個村,良鄉縣3個村劃入本市,共增加麵積1961平方千米,人口132萬人。1956年昌平全縣和通縣7個鄉劃入本市,共增加土地麵積1604平方千米,人口215萬人。1958年3月,通縣、順義、大興、房山、良鄉5個縣和通州市劃入本市,共增加土地麵積4040平千米,人口1358萬人。1958年10月,懷柔、密雲、平穀、延慶4個縣劃入本市,共增加土地麵積7948平方千米。至此,北京今日的市域麵積已形成,以後僅在本市內部區劃有所調整。
二、北京郊區城市化進程
縱觀北京郊區發展的曆史,可以說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城市化機製還未啟動。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被定為首都,由於當時我國的經濟極端落後,又麵臨著帝國主義的封鎖和戰爭的威脅,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麵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複和發展生產,建立我國自己的國民經濟體桌。在這種形勢下,北京不可能僅僅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她必然也要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於是北京在“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的口號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
由於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城市化首先是在近郊區推進的。近郊城市化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49~1960年。這一時期是北京近郊城市化進程推進得最快的時期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現代工業迅速在北京近郊崛起。根據北京市1954年製定的基本建設用地計劃,近郊初步劃定功能分區,在依托舊城向外延伸部分,發展起以機關和事業單位為主的西郊地區;以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為主的西北郊地區;以科研和事業單位為主的北郊地區;以機械、紡織工業為主的通惠河北岸工業區;以機械、化工為主的通惠河南岸工業區;以化工、皮革、木材為主的南郊工業區和倉庫區。在不與城區相連的近郊邊緣地帶,新建了以鋼鐵工業為主的石景山工業區;以風景遊覽、機關事業單位為主的西苑地區;以電子工業為主的酒仙橋地區,以機關、事業單位為主的定福莊地區,以煉焦化學工業為主的垡頭地區,以鐵路設施為主的豐台地區,以機械、電機工業為主的衙門口工業區,位於遠郊的以紡織、建材工業為主的清河工業區,以及南苑地區和盧溝橋地區。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修建10大建築的拆遷需要,住宅建設發展很快。如朝陽區到50年代末已建成垂楊柳、呼家樓、和平裏、左家莊、十裏堡等居住區。在工業發展和興建住宅的推動下,近郊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1960年達1682萬人,城市人口比重,11年中城市城市人口增加了1427萬人,平均每年遞增187。
第二階段由1961—1971年,這一時期北京近郊城市人口呈波動減少趨勢。這主要是受國家總的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由於前一階段在全國“大躍進”形勢的影響下,外省、區的農村勞動力大批湧入北京,基本建設規模過大,超出了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北京市也不例外,為了擺脫困境,黨中央製定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大大壓縮基本建設規模,大量精簡職工,嚴格控製城市人口的增長。
1960—1962年期間,近郊城市人口呈減少狀。1963—1965年,國民經濟形勢好轉盡管對遷入城市的人口仍嚴加控製,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高,數量較多因此,近郊城市人口呈上升狀。隨後的1966—1970年,又逢10年動亂前期,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幹部、知識分子下放勞動,使近郊城市人口大量縮減。總的看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