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北京郊區城市化及城市發展研究(一)(3 / 3)

1961—1970年10年中共減少城市人口185萬人,城市人口比重也下降到70%。

第三階段由1971—現在城市人口逐漸增加,並有逐步加快的趨勢。1970—1978年間是由10年動亂逐步走向社會安定的交替時期,生產逐步回升,經濟狀況開始好轉,部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返回城市,相當數量的農業人口被招收而進城工作,以彌補勞動力求過於供的緊張狀況,這就導致近郊城市人口開始回升。1978年以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引下改革之風吹遍了我國城鄉大地,隨著農村、城市經濟改革的深入,北京郊區城市化進程穩步發展,多批成建製單位從外地遷入北京大量冤假錯案得以平反,使許多人回歸遷入北京。到1992年底,近郊城市人口為3077萬人,城市人口比重達83%。

1978年以後,北京郊區城市化進程不僅在近郊區推進,也開始波及到遠郊以黃村、昌平、通州鎮等為主要代表的衛星城建設開始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如黃村是大興縣縣城,位於市區正南方,距市區的二環路隻有20千米,從1975年起開始進行開發建設,現已遷入中央、市屬企、事業單位數十個,城市人口已從1982年的57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93萬人。這裏將逐步建成以安排市區的外遷企業和發展輕工業生產為主的綜合性衛星城。昌平鎮位於市區西北,距市中心37千米,附近是全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八達嶺長城和十三陵,現已有大專院校及企、事業單位在此落戶,城市人口已從1982年的25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67萬人,今後這裏還將繼續興建一批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開辟旅遊娛樂區,成為以旅遊和科研文化為主的衛星城。通州鎮位於市區東郊,距市中心22千米,從50年代後期到現在先後有40多個中央、市屬企業遷來這裏,城市人口由1982年的88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17萬人,成為北京遠郊人口規模最大的衛星城。由於通州鎮在遠郊各鎮中對內、對外交通條件最好,商品交流範圍最廣,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城市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它將發展成為綜合性衛星城。

與此同時,北京遠郊一般的建製鎮也迅速發展。1982年,遠郊隻有14個建製鎮,平均每個縣隻有56個,其中郊區的9個縣城就占去9個,其餘5個分布在3個縣裏。到1992年底,遠郊建製鎮已發展到77個,平均每個縣7個。這些新設的建製鎮中,有一些是北京市的工業點,鎮上有中央或市屬工業企業,城市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好,常住人口中非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大,例如,順義縣的牛欄山鎮、房山縣的琉璃河鎮、昌平縣的小湯山鎮、延慶縣的康莊鎮等。更多的鎮則是由原來的農村集鎮轉化而來。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深入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大批的農民脫離了土地,進入鄉鎮企業,成為雖是農業戶口卻不從事農業勞動的非農業勞動者。鎮上第二、三產業的發育,使得集鎮日益興旺,其中許多已轉化為城鎮。例如,順義縣的楊鎮、通縣的馬駒橋鎮、大興縣的榆垡鎮等。

三、北京郊區城市化的發展動力

在研究城市化動力問題時,有的學者根據城市化發展的不同原因,把城市化動力分為自力型和它力型。由於城市內部人口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這種發源於城市本身的,由人口自然增長而引起的城市化稱為自力型城市化。在郊區或農村,如果城市迅速擴展至此,大量人口湧入或農村人口就地轉化為城市人口,土地被征用,城市建設迅速展開,使原來的田園環境急速進入城市狀態,這種借助外力而迅速發展的城市化,稱為它力型城市化。

北京郊區城市化的動力,是國家建設首都的需要,也就是北京市為了承擔首都功能而向外擴張的過程,是典型的它力型城市化。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麵反映出來: